荷尔德林曾说:“人应该诗意的栖居。”而在正常思维里,建筑与诗意并没有关联:建筑把玩外在形态与内在空间,诗歌把玩优美文字与制造意境。而诗词歌赋,也不过曾是村子里的黄发垂髫,就着炊烟的袅袅升起,兀自传唱的歌谣。所谓的诗意的建筑,应该是可以让过路的人可以通过混凝土与玻璃幕墙,看到自己,看到历史的一部分,它或许是路人匆匆路过的一个地点,却会是你眼中精致深沉的艺术,或不可企及的梦想。 若说又诗意,素有“园林之城”的苏州园林“咫尺之内再造乾坤”,有些人看到的是汪精卫在拙政园留下的印记,有些人感慨它的曲径通幽处,有些人感慨其“独立天地间,清风洒兰雪”的厅堂。建筑的意境升华更要以故事为基础,用时间来沉淀。扬州的西湖,也不辜负白居易湖上春来似画图,乱峰围绕水平铺的盛赞。“间谍桥”---格利尼克大桥,有些人看到的是冷战时期的他的“连接”意义,有些人惊叹站在上面“会当凌绝顶”的感觉,而有些人只是如行尸走肉,穿梭于人海,把它当做行走的“工具”。 其实,首次接触所谓的建筑是因为林徽因,孩童时期的我无法自拔的爱上这个才女的文字,也爱上她与其夫婿梁思成始终如一研究古代建筑的那份坚持。便开始阅读她的诗集,她的文章、论文。那个时候懵懂的我并不能透彻理解她在建筑方面的思想,随着时间的沉淀,知识的充实,细细品味之前阅读的内容,突觉受益匪浅。是林徽因让我认识到:建筑,是一个富有理想与诗意的名字,无论是中国古典建筑,还是欧美富有现代感的建筑,不同时期不同地点的建筑都有他的独特韵味与文化底蕴。我们用建筑构筑理想王国,用建筑搭建现实世界;我们用建筑吟唱诗词,用建筑赞叹生命的力量......从古至今几千年,他经历雨雪风霜,饱含沧桑,承载着历史的厚重,也承载着民族的希望。在《平郊建筑杂录》中,林徽因写到:“这些美的存在,在建筑审美者的眼里,都能引起特意的感觉,在“诗意”和“画意”之外,还是他感到一种‘’建筑之美”的愉快。他们所在的“意”的确是“诗”与“画”的。但是建筑师要郑重的声明,那里面还有超出这“诗”、“画”以外的“意”存在。”林徽因在书中用优美的文字,由内而外、从古至今对建筑进行了深刻剖析。美虽说是随处可见的,但也并不是唾手可得,而建筑也存在深奥的内涵,因此对建筑之美的感悟,也要有自身对审美的感知。 尼采说:“在建筑中,人的自豪感、人对万有引力的胜利和追求权力的一直都呈现出看得见的形状。建筑是一种权力的雄辩术。”一百个人有一百个哈姆雷特,不一样的人眼中建筑也体现着不同的美:密斯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贝津铭说建筑是艺术形式;柯布西耶说建筑是居住的机器......但他绝不是单纯的物质堆积于物理空间。让我们擦亮眼睛,放慢脚步,驻足停留,欣赏建筑之美,体味建筑的诗意。
http://www.dxsbao.com/art/67835.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