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思琪的初恋乐园》以第一人称的视角,讲述了房思琪从13岁到18岁的成长经历。她是一个聪明、敏感、热爱文学的女孩,对未来充满了美好的憧憬。然而,在她13岁那年,补习班名师李国华以辅导作文为名,诱骗她发生性关系,并对她进行了长期的性虐待。这段经历对房思琪造成了极大的心理创伤,使她逐渐失去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期待。最终,她精神崩溃,被送进了精神病院。
李国华是本书中的关键人物,实则是一个道貌岸然的狼师。他利用自己的地位和权力,对年轻的女学生进行了长期的性侵害。李国华的行为不仅对房思琪个人造成了巨大的伤害,也反映了社会中某些权力滥用和性暴力的问题。
当我们分析故事中的暴力事件,无论是精神上还是肉体上的暴力,矗立站在施暴者和受害者这两种不同的角度,我们可以从社会发展的层面深入剖析这种暴力产生的原因。
1.被社会规训的性暴力的沉默
《房思琪的初恋乐园》揭示了社会中对于性暴力的沉默和对受害者的忽视。在书中,房思琪遭受了长期的性虐待,但她始终没有向他人透露自己的遭遇。这种沉默源于她对于社会观念的恐惧和她对“不平等”社会地位的默认或者是无力反抗。在东亚文化的伦理体系中,君臣、父子、师生等各种社会关系,本身就暗含着一种不对等的状态。而受到“尊师重道”这一道德观念的影响,师生关系也是这种不对等关系里最重要的一个环节。老师对于学生来讲,其年龄的优势,不仅仅体现在岁数比学生大,更体现在人们默认年龄背后就一定包含着相应的资历优势和经验优势。这是老师对于学生可以形成文化权威的社会观念来源之一。在故事中,身为教育行业资深人士的李国华,要比刚刚小学毕业的房思琪大三十七岁,无论在学业还是生活上,都自然而然扮演起老师和长辈的角色。
在这种话语体系之下,学生不应该反抗老师,因此房思琪对李国华大部分时间都表现出极其顺从的状态。她被深深禁锢在这个道德陷阱之中,无法脱身,也不敢大声求助。
她甚至不得不完全扭曲自己,告诉自己不仅要喜欢老师,还要爱老师,因为爱是最能包容一切的:爱人之间无论发生什么事都是可以被允许的,爱人无论对自己做什么,也都是可以被原谅的。
她害怕被他人视为“不正常”的女孩,也害怕自己的家庭因为这件事而蒙羞。这种沉默的被默允了的社会观念不仅让房思琪无法得到及时的帮助,也让她在心理上承受了巨大的压力;同时“狼师”李国华也正是利用了这种不平等的观念,来达到自己的目的。他也用一种非常不道德的方式利用了知识,对那些在知识的荒漠里寻找水源的学生来说,获取知识不仅是因为知识本身是有魅力的,更因为在升学主义的重压之下,这些学生正处在一种孤立、贫乏、缺少精神支柱的状态之中。
2.知识观念迭代造成家庭成员间的无效交流
由于女性在文化上处于弱势地位,因此不能像处理其他是非问题一样,对这些受害者的问题做出“是”或者“否”的二元论断。对房思琪来说,她已经努力突破了自己的情感束缚和不必要的罪责感,释放出了渴望和朋友及家人沟通的信号。但她得到的不是交流,而是批判。
放在现实中来看,这样的沟通甚至是有害的,因为它加剧了受害者的自我封闭——这些受害人好不容易从施暴者的牢笼中挣脱出来,但我们不仅没能够及时伸手把他们从危险边缘拉回来,反而把他们搡回了笼子里,还加上了一把新的锁。
既然性暴力被看作是由整个社会造成的不幸,那么为了拯救这些不幸,就只能靠发动社会整体的力量来予以挽回。但在房思琪的悲剧中,无论是朋友、家庭还是社会,都遗憾地缺席了这场拯救,或者没能给予正面的反馈。处在精神旋涡中的房思琪们,没能依靠自身的力量摆脱旋涡,反而成了孤立的个体,最终越陷越深。于是,“施暴者理直气壮,而受害者则背负上了道德的痛苦枷锁”。
3.法律体系的不足
在《房思琪的初恋乐园》中,李国华作为一个补习班名师,长期对女学生进行性侵害,却一直未受到法律的制裁。这反映了法律体系在处理性暴力问题时的不足。一方面,法律对于性犯罪的惩罚力度不足,使得犯罪者有恃无恐;另一方面,法律在保护受害者方面也存在漏洞,使得受害者往往无法得到公正的对待。
林奕含在现实生活中也曾遭受过类似的伤害。她在高中时期被补习班老师诱奸和性侵,这一事件极大地影响了她的生活,并最终导致了她的抑郁症和自杀。生前接受采访时,林奕含曾说:“这个故事折磨、摧毁了我一生。”她的经历和她的书,不仅揭示了个人悲剧,也反映了社会问题,如对性暴力的沉默、对受害者的忽视,以及法律体系在处理此类问题时的不足。
《房思琪的初恋乐园》的出版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使人们更加关注性暴力问题。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吴利娟老师认为从去年开始的席卷各领域的反性骚扰运动,“除了学生、老师、媒体人、公益圈的人会转发这些消息之外,并没有真正实现破壁,或者说是在社会更广泛的圈子里面引起比较大的轰动。”但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房思琪的名字会反复被提起,让吴利娟愈发感受到了文学的力量。“林奕含创作的这个房思琪形象,让很多人用一个非常简洁的名字,表达了自己当时经历的事情是什么样子,如果你不懂的话,我遭到的就是房思琪式的这种遭遇、这种暴力。同时,因为它是一个文学作品,出版了丰富的细节,所以如果有人对这个名字感兴趣,对这个经历感兴趣,他完全可以找到这本书,去看这背后到底是什么样的。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这本书的力量确实比我预想的还要大。我确实看到很多网络上自述里面会提到房思琪这个人物。”
本书引起了社会对性暴力问题的反思,许多人开始关注受害者的权益,呼吁加强法律制裁和保护措施。同时,本书也引起了教育界的关注,促使教育机构加强对学生的保护,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
但是,董牧孜从传播角度观察,觉得大家对林奕含个人的遭遇与对这本小说的接受有很大的不同。在港台媒体追踪和人肉性侵者时,内地更像是在自己的语境里去阅读这样一部文学作品,包括林奕含逝世一周年的纪念活动,都是从文学层面去做非常幽微的洞察和剖析。这也就是吴利娟老师刚刚提到的感受到文学的力量、文学的细微,她对于人的精神状态的描摹所带来的巨大感染力和共情作用。但是在港台的语境里,她所能感受到的,是另外一种传播氛围。一开始,大家对这个事情的关注就是社会新闻式的关注。“4月份林奕含自杀,第二天她的父母委托出版社发表了一个声明,说不要再追究这个事情的细节,其实这也是对于他们的一种保护。”但台湾网友的反应非常激烈,他们去人肉这个狼师,并起诉了他。一些政论类电视节目还公布了性侵者是谁,有一种媒体和大众的狂欢的情形。董牧孜的一些喜欢文学的朋友则直接提出对于小说的批评,说他们不喜欢这种写法,觉得这本书不怎么样,反而认为这个事件值得讨论的也就只是青少年怎么预防性侵。
“其实我们会发现,港台的回声是比较小的,一直是比较沉默的状态。”有些媒体会问为什么是沉默的状态,其实关注一下受儒家影响比较深的东亚各国,包括日本,也是高度沉默的。现今,尤其是谈及与性别有关的话题时,人们好像各有各的立场,但不敢发声与表达。像最近在以女性主义为题材的电影《坠落的审判》的北大首映礼上,某些傲慢的高学历人士就以男性的权力和话语复现了电影中的凝视情节,庆幸的是北大的同学们早已对学历祛魅,敢于发声。
《房思琪的初恋乐园》的深刻性、震撼性和现实意义于我而言无法言说,这本书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也是一个关于社会问题的深刻反思。它促使人们通过阅读和分析去思索如何改变现状,以防止类似的悲剧再次发生;如何在如此的社会语境下共同努力消除性暴力,营造一个安全、健康、和谐的社会环境。
http://www.dxsbao.com/art/683735.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