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的三要素是建筑功能、建筑技术和建筑形象,然而自18 世纪末至今,建筑构建在技术之上,文化的差异被蔓延的均质城市景观逐渐抹杀,建筑与艺术、社会关系、社会伦理与诗意表达逐渐背离。本书首次将现象学融入建筑历史与理论,从哲学、建筑、历史等多学科角度,解读建筑设计的本质。作者批判建筑的技术世界观,探讨建筑中虚构、伦理与爱欲间的关系,在技术垄断的世界中寻找建筑的爱的传统,主张建筑的表象不是中性的几何构图,而是意义的体现,是诗意的形体化。建筑不应该只是冰冷严肃的居住机器,他是民族历史的浓缩,是人民智慧的精华,在同质化严重的今天,我们更应该回归本真,探索建筑最纯真的美感。
《建筑在爱之上》可以说是佩雷兹-戈麦兹的集大成之作。它是一本独特的建筑历史与理论的论著。这表现在它的研究题目、研究方法、研究深度和广度,以及写作方式上。他开创性地探讨了人性的根本现象“爱”与建筑的关系。通过对古希腊、中世纪、文艺复兴乃至17至20世纪的重要建筑理论、哲学与文学文本的诠释性交叉阅读,作者意欲揭示充满爱意的建筑的历史性,并提出建构爱的建筑的唯一途径是诗意与道德。我也十分佩服作者,能感觉作者很博学,围绕一个主题写一整本书,而且所以文章一气呵成,如流水涌动。
说实话,对于资质尚浅的我来说,这本书实在是太难读了,他在论证建筑与爱欲之间关系时,不是简单空泛地讨论,而是分别从爱欲和建筑两方面介绍其历史、特征等,再将两者联系起来,在讨论“爱”时更是从古希腊神话和宇宙观说起,概述西方西方哲学与艺术中原始爱神的故事,追逐爱与创造的关系的痕迹;而在建筑方面,本书更是从建筑语言、诗意、道德形象等方面进行讨论。这本书看似晦涩难懂,虽然笨拙的我确实很难理解里面的许多内容,但我却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深深的浪漫,即使是沉默严肃的建筑中也流淌着“爱”——“爱欲”这一世间最朴素却最伟大的情感,人们想用任何标准成熟的理论去解释,框住它却不能做到。
本书对从古希腊到后现代的关于建筑与爱的互动理论做了详尽的阅读和诠释,这些关于爱的历史线索与思想火花跳跃在各章的开篇中,古老的语言、与中文不同的语序、陌生的名词却能穿越书本纸张,让我们感受到穿越时空的感情。引出了第一章中对“爱欲与创造”关系的分析,列出各个爱神,从哲学的角度将爱欲与建筑联系在一起;在分析了爱欲与创造的历史关系之后,作者在第二章试图界定爱欲的形式化界线——空间;在第三章中,作者将爱欲创造与爱欲空间融合到对爱的诗意形象的讨论中;从第四章开始,作者转向分析古希腊另一个爱的概念——“友爱”,并将它与建筑作为交流空间联系起来,友爱最好地表达了对他人的爱,有助于建立公共社会的秩序,友爱是承诺的,基础,是人性起源的基础;在第五章,作者将友爱与交流空间关系的讨论扩展到对建筑与语言类比关系的分析;紧接着在第六章中,作者试图识别出建筑理论中的友爱语言;作者在第七章通过比较法国维尔兄弟的建筑论述,凸现这个时期建筑与语言的关系从传统到现代的转换;在揭示了建筑与语言之间的内在历史关系之后,本书第八章重点讨论了建筑作为诗意语言的可能性。
对整本书做出理解表达感受对于现在的我来说是无法做到的,但我对其中部分章节有较为强烈的感受。在“友爱、道德与交流”一章中,作者提到,自十八世纪一来,旧的宇宙机制被质疑,日心说的出现,伽利略与笛卡尔关于思考自我的命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人”的主体地位日益凸显,我们置身于历史的洪流之中,人的主体也上升为浪漫的自我,既然我们是矛盾的个体,我们也应该发展关于自我与责任感,寻求深入的团结与理解,这对于创造公共空间的建筑师来说更是如此,建筑不仅是诗意的,也是政治的、生态的和可解读的,尤其是风格形式普遍的今天,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在全球化与技术泛滥的背景下已变得日趋紧迫。
以及我们不能放弃我们的创造历史的现代责任感,不能盲目地跟从现代时尚,正如作者所说“我已经提出,建筑的意义在根本是时间的。建筑的道德与诗意维向只能在时空中运作,任何‘美学的’客观化将会剥夺建筑的这种双重潜力。”能够“持久”的建筑才能展现其突显与美,即使与其特定的历史功能相脱离,这些功能通常在几年之后就消失了,因此,持久且超越瞬时的建筑特质才变得重要。
本书应用过罗宾斯在《另一个路口的风景》中所说的:在靠近太平洋的北美西北部的海达印第安部落中,“赋诗”与“呼吸”同为一词。在文章中的意思就与我们常说的“诗意地栖居”类似,“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我自己造了一所房子,虽然在人声嘈杂的地方,但是好像听不到车马的嘈杂声;“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你为什么能达到这个地方,是因为心远了,地自然就偏僻了;“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此种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就是那种诗意栖居的状态。所以,所谓诗意的栖居,本质上不是在一个特别宁静的地方盖一个房子,而是让你的心找到一个安住的地方,反过来,当你的心有一个安住的地方了,周围的世界就会为你绽放出一种你平时感受不到的诗意的状态。
作者通过揭示爱与建筑的互动关系,寻求诗意与道德的建筑整合。在对历史人物及其理论进行分析时,竭力避免“非黑即白”的二元认识论,努力呈现每个问题的丰富文脉、复杂性与矛盾性,令人信服地解释历史所能给予当代的启明与希望:建筑在爱之上。现在的我们对这本书还有非常多不懂,不理解的地方,希望待我对于建筑的知识更加丰富,对于“爱”的理解也更加深刻的时候能对这本书有更成熟的见解与感悟吧。
http://www.dxsbao.com/art/713394.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