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竞技体育“饭圈”化
近日,巴黎奥运会降下帷幕,但运动员赛场内外所承受的关注度却依旧高涨。这种现象早已屡见不鲜:比起运动员们赛场上的技术表现和骄人成就,有些人往往更愿意窥见运动员们的私人生活,造谣、谩骂、拉踩互撕的声音此起彼伏。
人们把这种有着畸形发育趋势的现象归结于体育“饭圈”乱象。何为“饭圈”?“饭圈”是偶像经济时代的产物。比起简单的自发粉丝群体,“饭圈”更像是一个有管理、有层级、有利益链条的专业化组织——控评、反黑、站姐、集资——内部分工明确,组织架构清晰。而这种经济模式与其说是个人意愿的结果,不如说是资本操控的产物。或许你的目光仅仅是被一个眼神、一个动作吸引了一分钟,接踵而至的便是有着“信息茧房”效应的媒体的相似营销。简单来说,你是在重复定律影响下喜欢上了精致包装下的他,也就是所谓的“偶像”。进而,拜金主义、流量至上、极端个人崇拜的弊病也与之俱来。如此风气,摧残的是恰恰是“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的奥林匹克精神本身。
这也正是体育圈与饭圈的区别所在。这是两个经济模式、培养方式完全不同的圈子。偶像靠粉丝支持获得报酬,运动员却是在比赛中实现自我价值。赛场上,他们是万众瞩目的冲锋陷阵的战士,是荣耀加冕的胜者;而赛后,他们和我们一样没有公关团队,没有精心包装——请允许他们做个普通人。
然而如何抵制竞技体育“饭圈”化、划清场上与场后的楚河汉界、进而形成互动良性关系这一系列问题都亟需思索。道德的谴责和理性的呼吁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其效果微乎甚微,堵住众人的嘴得到的只能是无谓的乏力甚至是舆论的反噬。的确,“饭圈”乱象外溢不是群众的锅。当资本与运动赛事交缠不清,运动项目商业化愈演愈烈,就竞技体育本身而言,它便不再彻头彻尾般纯粹了。毋庸置疑,商业合作的确为运动项目的发展带来了好的影响:喜闻乐见的宣传推广、项目发展的资金问题都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改善。然而,当资本过多的渗透操控体育事业、利益链条不可撼动而出现垄断时,运动员商业价值飙升、比赛门票价格飞涨,人群中总会有站在不同立场的聪明敏锐的人嗅到端倪,舆论的风暴一发不可收拾,直至脱离掌控。
如何切割“饭圈”的毒瘤、整顿“饭圈”外溢,关键在于整顿体育经济的运营模式。一个产业的长远发展不仅要学会互利,更要清楚互利的底线。这本就是两个相互独立的、本质上有着不同价值追求个体,谁都不是谁的附庸,谁也不能成为谁的工具。除了相关部门要为偶像经济设置边界、厘清各方的权利和义务、精准打击违规活动外,营销平台、记者等传媒必须主动承担责任,提高职业素养,不做资本控制下的“传声筒”。而作为旁观者的我们,更要理智追星,不做灰色经济的受害人,也不做舆情漩涡的提线木偶。
http://www.dxsbao.com/art/714118.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