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十大关系》是毛泽东于 1956 年 4 月 25 日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的讲话,这篇文章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建设中需要处理好的十个重大关系,是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一次重要探索,对当今社会正确处理社会发展的矛盾也有着深远的启示意义。
文章开篇,毛泽东同志就明确指出,最近苏联方面暴露了他们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我们要引以为戒,走自己的路。这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当时就具备了独立自主探索适合本国国情发展道路的意识。在当时的国际环境下,苏联模式曾被视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标准模式,但中国并没有盲目照搬,而是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努力找到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这种能够独立思考不随波逐流的精神在当今全球化浪潮中依然至关重要,每个国家都有其独特的历史、文化、社会背景,发展道路的选择必须立足本国国情,不能随波逐流。
在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上,毛泽东提出在以重工业为重点的同时,不能忽视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要适当地调整重工业和农业、轻工业的投资比例,更多地发展农业、轻工业。这一关系的论述深刻反映了对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认识。历史经验证明,农业是基础,轻工业能满足人民日常生活需求并为重工业积累资金,重工业则为整个国家的现代化提供装备和技术支持。只有三者协调发展,才能实现国民经济的稳定健康运行。如今,我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调农业现代化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重视实体经济中制造业与服务业的协同共进,都是对这一思想的延续与发展。例如,一些地方通过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业,既带动了农业增收,又促进了轻工业的繁荣,进而为地区经济发展注入活力。
在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中,提出要充分利用和发展沿海的工业老底子,可以使我们更有力量来发展和支持内地工业。这是从全国一盘棋的角度出发,平衡区域发展的战略思考。在过去几十年里,我国先后实施了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等战略,加大对内陆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产业扶持和人才培养力度,逐步缩小区域之间的差距。而沿海地区则通过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继续发挥经济增长引擎的作用,并积极与内地开展产业转移与合作,实现优势互补。这不仅促进了内地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增强了整个国家的综合竞争力,体现了区域协调发展的科学性与前瞻性。
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上,强调国防不可不有,但只有经济建设发展得更快了,国防建设才能够有更大的进步。这一辩证关系深刻揭示了和平时期国家建设的重点与节奏把握。经济建设是国防建设的物质基础,强大的经济实力能够为国防科研、装备更新、军队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实的保障。而稳固的国防又是经济建设的安全屏障,能够为国家的和平发展创造稳定的外部环境。当前,我国在大力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同时,持续加大对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投入,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实现突破,如航空航天、信息技术等,既提升了国防实力,又带动了相关民用产业的发展,形成了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相互促进、协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关于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提出必须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三个方面,不能只顾一头。这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下对人民利益的高度重视与公平分配的理念。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国家通过税收、社会保障等政策手段调节收入分配,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同时,企业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要承担社会责任,关心员工福利,激发员工的积极性与创造力。例如,随着我国扶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数以亿计的人口脱贫,这是国家在宏观层面统筹资源、实施精准扶贫政策的结果,也是注重个人利益、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伟大实践。
在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中,主张在巩固中央统一领导的前提下,扩大一点地方的权力,给地方更多的独立性,让地方办更多的事情。这一理念为我国行政体制改革和地方治理创新提供了理论依据。现代社会治理中,各地面临的情况千差万别,赋予地方一定的自主权能够激发地方的主动性与创造性,促进地方特色产业与社会事业的发展。近年来,我国推行的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就是在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事权、财权的基础上,激发市场活力与社会创造力的重要举措,有效提升了行政效率与公共服务质量。
在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上,强调要着重反对大汉族主义,也要反对地方民族主义,要诚心诚意地积极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大家庭。长期以来,国家通过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对口支援政策、兴边富民行动等,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文化。如新疆棉花产业带动当地经济发展与就业,西藏旅游业的兴起让世界领略到独特的高原文化魅力,这些都彰显了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新型民族关系,是中华民族凝聚力与向心力的生动体现。
在党和非党的关系方面,提出共产党和民主党派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这一思想奠定了我国政党制度的基础,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广阔胸怀与政治自信。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各民主党派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围绕中心工作,积极参政议政、民主监督,为国家发展建言献策。在国家重大决策制定过程中,广泛听取民主党派意见建议已成为常态,如在“十四五”规划编制过程中,各民主党派深入调研,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充分发挥了民主党派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独特作用,彰显了我国政党制度的独特优势与强大生命力。
在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上,指出反革命是消极因素,但在我国的条件下,他们中间的大多数将来会有不同程度的转变。这体现了对人的改造与社会稳定关系的深刻认识。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对反革命分子采取了惩办与宽大相结合、劳动改造与思想教育相结合的政策,既打击了极少数敌对分子的破坏活动,又通过教育改造使许多犯罪分子改过自新,重新回归社会成为自食其力的公民,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维护了社会秩序的稳定,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与人道主义精神。
在是非关系中,提出党内党外都要分清是非,对于犯错误的同志,要采取“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这一原则为党内民主生活与思想建设确立了正确的导向。在党的历史上,无论是延安整风运动还是后来的历次党内教育活动,都始终坚持这一方针,让广大党员在批评与自我批评中认识错误、改正错误,达到团结同志、共同进步的目的。同时,在社会舆论与文化建设中,也倡导明辨是非、包容多元的文化氛围,鼓励不同学术观点、思想流派的交流与碰撞,促进文化繁荣与社会进步。
《论十大关系》虽然诞生于特定的历史时期,但其中蕴含的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思想、独立自主探索精神以及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深刻认识,穿越时空,对当今中国乃至世界的发展都有着不可磨灭的价值。它提醒我们,在现代化建设进程中,无论是经济领域的改革发展、社会治理的创新实践,还是国际关系的处理应对,都要善于把握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统筹兼顾各方利益,坚持走符合自身特色的发展道路,不断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开拓创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同时也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与力量。
http://www.dxsbao.com/art/717659.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