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读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仿若推开一扇古朴厚重的门,门后是中国广袤大地上延续千年、生生不息的乡村图景,那里的社会结构、人情往来、文化传承,都在先生平实而深刻的笔触下徐徐展开,于我心间激荡起层层涟漪,引发无尽思索。
先生笔下的乡土社会,是 “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 的熟人社会。村落里,几代人比邻而居,邻里间知根知底,一声呼唤、一个眼神皆饱含默契。这种紧密的社群关系构建起稳固的社会秩序,“礼治” 便在其中发挥关键作用。“礼” 并非条文律法,而是内化于心的传统习俗、道德规范,从婚丧嫁娶到日常相处,“礼” 像无形却坚韧的丝线,规范着人们言行举止,维系着乡土的和谐安宁。在这里,犯错之人面对的不是冰冷的公堂惩处,而是乡亲们异样目光与舆论谴责,“礼” 的约束力量深入骨髓,督促个体自我修正、回归正道。
其中 “差序格局” 概念更是精妙绝伦,它如石子入水泛起的涟漪,以 “己” 为中心,亲疏远近层层推展,家庭、宗族、地缘关系圈圈环绕。与西方 “团体格局” 界限分明截然不同,乡土中的人际关系错综复杂、相互勾连,公私界限模糊。比如农田灌溉时,水源分配依据家族亲疏、田亩远近灵活调整,这种看似缺乏精确规则却充满人情温度的模式,是乡土社会独特生存智慧,凝聚着家族宗族向心力,利于集中力量应对农耕生计难题,却也在时代浪潮冲击下,显露出不利于现代契约精神、法治观念生长的局限。
掩卷沉思,《乡土中国》不只是对往昔乡村静态剖析,更似一把标尺,丈量着乡村与现代社会转型跨度。当今城镇化疾风骤雨,大量青壮年离乡涌入城市,乡村 “空心化”,熟人社会纽带松动,传统礼治根基摇晃。但乡土文化并未消逝,春节返乡潮、宗祠修缮热等现象,彰显着乡土根脉在游子心中牵念;乡村文旅兴起,游客慕田园风光、古朴民俗而来,是乡土文化新价值彰显。这启示我们,乡村振兴绝非简单移植城市模式,而要珍视乡土文化内核,在传承 “礼” 之精华中融入法治理念,重塑乡村治理秩序;借 “差序格局” 亲族凝聚力,培育新型合作经济,激活内生动力,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接轨。
费孝通先生以田野调查为笔、学术洞察为墨,绘就这幅乡土社会宏伟长卷,指引我们回溯文化源头,明晰乡村演变轨迹,找寻未来发展通途。《乡土中国》仿若灯塔,提醒着我们,无论走得多远,乡土深处的质朴智慧、温情纽带,永远是民族灵魂栖息归所,滋养华夏大地现代转型的万千可能。
http://www.dxsbao.com/art/718536.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