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四万万同胞喊冤!”“为四万万同胞争取自由!”这是《建党伟业》中最振奋人心的台词。从四万万到十四亿,这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成就,是共产党为中国勾画出的绚烂蓝图。此片献给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让我们看到万千前辈们所付出的艰难万辛。
影片一开头便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政治黑暗、经济凋敝、社会残破、民不聊生的中国”。中国青年的热血、爱国心改写了历史。
有人说《建党伟业》的第一部分反映的是“乱象纷争”的年代。1911年的武昌起义、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年的封建帝制,但革命成果被袁世凯窃取。他成立了北洋国民政府,并与日本私签二十一条,企图复辟帝制。蔡锷是领导护国军起义的一大名将,他舍小家为大家的大义之情,让我好生敬佩。他抱病参战,在与心爱的小凤仙离别时,他说:“奈何,七尺之躯,已许国,再难许卿。”他是众多革命先驱的缩影,牺牲儿女情肠,奋斗在革命第一线。到1917年7月2日,短短六年时间内,中国出现了两次帝制回潮,换了三次大总统,爆发了四场内战。在现今这个和平年代,难以想象当初复杂的社会状况。这时,毛润之关于“共和”的解释,为故事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进入“上下求索”的斗争时代,救国思潮、救国运动让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毛润之在溥仪皇帝复辟,段祺瑞任大总统时,有了自己独到的见解,认为我国的问题,不仅仅是在于选错了总统,这时是爱国志士的思考,带有主角光环的力量。陈独秀在北京大学的宣传讲解,更是激动人心、充满力量。嘶吼的声音,挥舞的双臂,严肃的神情,让人感受到他的满腔热血。广州非常国会上的演讲“这一切,国会不答应,法律不答应,四万万民众更不会答应。”换来了一阵阵掌声,得到了大家的支持。陈独秀、辜鸿铭、胡适等人在北大图书馆关于新旧文化的争辩,彰显了知识分子的个人魅力,突出了大家共议共商的团结。
学英、学法、学德、学俄成为当时中国的一大难题,社会主义走进中国大地。在“一穷二白”的中国,知识分子决定筹钱赴法学习。巴黎和会将中国青岛划归日本,引发了五四运动。“国家有难,匹夫有责”,众多学生聚集街头,穿白衣、举旗帜、高声呼喊,前往东郊民巷。大家推翻禁止前行的栏杆,咬破指头写下血书,为四万万同胞喊冤。场景之壮观,岂一个“燃”字了得。“内中国而外夷狄”的道理深扎在人们心中,五四运动的爆发,促进了社会的进步。
“热血青春”时代,则是先进知识分子看到俄国革命的胜利,决心建立自己的政党。1921年,全国各地共产主义组织代表陆续抵达上海,北京、上海、济南、武汉、长沙、广州……相聚上海望志路106号。中国共产主义的首次大会,体现的民主、民智一直贯穿在党的领导精神内。后因法国列强的干预,会议不得不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的一条船上。那一幅船行水墨画,莫不在展现中国的传统文化,歌颂共产党的坚守智慧。尽管当时的共产党只有57名,但广泛组织了工农群众,中国共产党的队伍日益庞大。在党的领导下,我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以崭新姿态屹立在世界东方。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口基数也不断增大,从四万万同胞到十四亿人口。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之路是曲折不已,先人们所付出的岂是千字所能记录。我们为他们的爱国情怀、民主意识而感慨称赞,知道了当今和平政局的来之不易。中国共产党是为十四亿人民勾画的蓝图,是国家强盛的推动力。
这部具有历史文化、人文气息的电影,由108位明星出演,部分情节让我联想到高中时代所学的历史知识。但部分陌生的人物、陌生的事件,也让我为自己的孤陋寡闻感到羞愧。多读书,多看报罢了。
http://www.dxsbao.com/art/75719.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