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度曝光下的虐童事件
11月25日,《人民日报》报道称,北京红黄蓝幼儿园出现疑似“虐童事件”——孩子遭遇老师打针,喂不明白色药片……孩子人性最柔软的部分,总能牵动我们最敏感的神经。…一时间,各大媒体、网站、微博、朋友圈等一片哗然,纷纷报道、转发,事件的细节、各方的口述、家长们的控诉等极具冲击力的字眼刷屏,“虐童事件”持续发酵。
此类虐童事件在今年下半年频频发生。据澎湃新闻报道,有人在网上爆料称豫章书院对学生有关小黑屋、罚戒尺、打“龙鞭”等行为。澎湃新闻还报道了,在11月初,携程托又亲子园教师殴打孩子,还强喂幼儿疑似芥末物的携程虐童事件。这些虐童事件都普遍引起了人们的关注,随着媒体记者进一步深入的调查,各类受伤图片、采访视频陆续曝光。通过这些载体,人们知道了事件发生的经过、孩子们都经历了怎样的“地狱”、孩子们的所见所闻、大量与当事人的对话也相继流出……这些令人发指的虐童细节普遍激起了人们的愤怒。
可是,愤怒归愤怒。愤怒之余,我们也应该认真审视我们的媒介环境:在众多涉及儿童的负面报道中,坚持发声报道事件真相固然难能可贵,可报道曝光的操作“尺度”也应适度。可有媒体竟如此报道:南国都市报“6岁女童被五旬男子猥亵女孩自述猥亵全过程”、京华时报“广西一留守女童遭16人强奸两年遭性侵至少50次”……为了扩大事件的影响力,这些媒体用吸引大众的、耸动、突出细节的标题来吸引读者,增加阅读量。媒体坚持发声,为儿童争取权利、维护权利是可取的,但如上述做法,效果就有点适得其反。这些报道使儿童又受到二次伤害,还可能留下无法抹去的心理阴影。
在尼尔·波兹曼《童年的消逝》一书中曾提到这样的观点:“成人社会是一个充满‘秘密’的世界,包括暴力、犯罪、性、疾病、死亡等在内的不适宜儿童了解的信息被隐藏在印刷体中,儿童被尽量隔离在这个秘密世界之外,童年需要回避成人的秘密。”Facebook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曾也宣布,将捐出所持公司99%股份价值450亿美元用于慈善事业,“为新生女儿创造一个更美好的世界”。广大父母是不愿意让孩子看到社会的黑暗面,可高速发达的网络,各种舆论报道让负面新闻的到来防不胜防。
http://www.dxsbao.com/art/75797.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