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国个性化培养
李燕辉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教育随人的发展而不断发展。长期以来,我国教育一直在计划经济模式下进行,无论高等、初等还是小学教育,基本是统一教学模式、批量生产各科高分人才。这已然很难适应新时代市场经济的发展速度和趋势。基于人才需求的多样化、经济需要新引擎来带动的社会、经济发展现实,人才的个性化培养也逐渐被重视。
2014年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李克强发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总理强调,要“让人们在创造财富的过程中,更好地实现精神追求和自身价值”。只有针对教育对象的潜质特征、自我价值倾向以及社会未来发展的目标与要求进行的人才培养教育,才是能够最大程度实现自我价值的个性化教育。
中外人才培养模式最大的差别在于个性化。国外教育更多的是将社会需求和个人兴趣结合起来,因此具备多样化、个性化的多类选修课程,许多学校的教学计划在课程的设置上也具有很大弹性,以达到最大限度启发学生潜能、使之有所专攻。例如,日本大学选修课程占50%,法国选修课程占40%~60%,英国大学一般第二学年有大约20%的选修课程,第三学年则有50%的选修课程。斯坦福大学全校共有6 000多名本科生,为本科开设的课程达6 000多门,平均每个学生可以独立享有一门课程。学生不仅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就业打算选择专业,而且可以自由地选择课程,使学生能够充满激情地学习与实践,个性得到充分发挥。
随着人们对创新能力和个性化发展重视度的不断提高,我国许多高校对选修课的开设和关注也越来越密切,例如增加选修课类别、扩大选修课范围、开设辅修课程等等,但成效甚微。主要问题在于:一,开设了选修课,但有关选修课的制度尚未完善。选修课实行和必修课一样的学分制,只是学分占比略微不同,且仍以必修课为主要的、统一的培养内容,选修课占比远远低于国外。此外,对于选修课还存在着类别的强制要求,例如师范生必须选修与专业相关科目。其实质和必修并未有很大的区分度。二,开设科目太少。学生基数大、兴趣多样,但选修空间有限,大多是迫于学分压力进行激烈竞争。不论类别和兴趣,修满学分成为选修课的主要动力。其次是学校的硬件设施和软件配备在时间和空间并不允许开设过多选修课程,学生没有充足时间学、也没有选择不同类型教师的足够资源和自由。因此,国内选修课对于个性化培养作用甚微,带有一种强制性、约束性的意味。
为了更好的发挥选修课之用,宽松合理的教育制度和人才培养政策是开展素质教育的首要前提。教师是个性化培养的主力军,只有提供充足的政治条件、雄厚的物质经济支持,尽可能减轻教师开展个性化培养的外在阻力,让教师们想开丰富而又优质的选修课,敢于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和才华开发高效的启发式、激励式课堂,能开学生喜欢、又利于身心成长的课。政治的开明和经济的高速发展是当下提高选修课重视、开展个性化培养的有利之基,因此也得抓住新时代的遇,全面深化教育制度改革,让教育跟得上知识换代,让学生真正挖掘自我,展现自我。此外,足够的空间、时间和教师资源也是实现人才个性化培养的重要条件。个性化教育与古人所提因材施教虽有不同,但就其基本理念而言却有着相似之处——根据社会需要,依据被教育对象的潜在特质,结合一切可利用的因素,为被教育者量身定制合适的学习内容,但个性化教育更强调教授学习方法,而非固定的内容。因此,我们首先得为学生创造选择的余地,降低必修课程占比,开设更加丰富的选修课,缓解当下人比课多的激烈抢课局面,同时也是为学生提供了充分思考和选择的机会。其次,与时俱进的教学观和优秀的教师队伍建设也是十分必要且迫切的。教师要改变教学就是教知识的传统观念,更加注重发现、挖掘不同学生的不同潜能,善于结合现代教育技术,实现教育教学的高效化、个性化培养。最后,便是要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观,这并不是教学生发展个人主义,更不是否定集体主义。无论是何种教育,只有学生真正的学会学习才算是真正达到了教学目的。因此,在进行选修课改革,进一步推进个性化教育的同时,必须注重学生对于选修课和自我发展的认识和定位,充分利用学习资源。
个性化教育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更为符合人类发展要求的教育模式。这并不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很久以前也有个别老师进行过类似的尝试,但大多数都迫于应试教育和社会的压力而夭折。对比中外人才培养模式,选修课的开发与高效利用对于学生个性化的培养具有重要的途径和推动作用,因此,深化教育改革,选修课的革新是务必引起重视的。
http://www.dxsbao.com/art/77425.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