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是个永恒的话题,而且是个自然规律,每天都有人生,每天都有人死,生生死死,才能生生不息。但把在生死临界点的时候对即将死亡的逼真感受率真、质朴、生动记录下来的并不多见,在生命弥留之际,还拼了命去写,不为名,不为利,就只为了多留些警醒世人的文字。最近读了于娟写的《此生未完成》一书,被她与命运抗争,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深深打动,被她忍受病痛折磨而仍能笑颜如花的强大心理深深震撼。人在世间万物中很渺小,但人的精神却是最伟大的,而流传最久的、具有持续生命力的恰恰就是人的精神力量。
本书是一名普通的复旦大学女教师对生命的深刻解读。2009年12月作者确诊患乳腺癌后,被判只有一年半载的生命,在与病魔抗争的过程中,通过“复旦教师抗癌记录”的微博和“活着就是王道”的博客,记录她生命最后的旅程,写下一年多病中日记。在她的生命日记中,反省自己不良的生活习惯和生活细节,以生死经历总结出许多富有哲理的人生观点,以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鼓励更多人感恩生活,善待生命。在读后深深震撼之余,也引发诸多联想。
一、生命可贵,应该倍加珍惜。每个生命都是宝贵的,因为每个生命都来之不易,每一个生命都在顽强地表现自己。对于每一个人来说,生命只有一次,一但失去就无法复生。古人一言道出:人命关天。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而身体是上帝给予我们承载灵魂的碗,如果不懂珍惜,随意挥霍,这个碗就会被生活磨砺得缺边或裂缝。边际效应讲的就是盛水的木桶所承纳的水是由最短的那条木板决定的,健康也是。人的生命的丰满度决定于健康是不是那块最短的板。缺了沿的碗势必流失健康的灵魂;裂了缝的碗,一定走丢了生命的光阴。好比常说的健康是1,其他的一切都是0,拥有了1,工作、事业、爱情等越多的0越幸福,相反,即使拥有了再多的0。没有了1,一切也都归了0。所以说健康是第一财富。道理人人都懂。社会迅猛发展,社会问题也层出不穷,空气、水、土地污染都够要命的,各种毒食品如雨后春笋,虽避之犹恐不及,但不能不吃、不能不喝,不能不吸,暂且受着,社会处于转型期,也是矛盾凸显期,人们心理压力增大,普遍表现为浮躁焦虑迷茫,亚健康人群大增。令人担忧的是,由于中国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破坏,以及不良生活方式的影响,近年来癌症发病率连年攀升,并逐渐出现了扩大化、年轻化的趋势。各种因素叠加在一起,注定了中国将在未来10年,迎来一个癌症持续高发的时期。但人类对癌症的生物学理解已经非常深入,癌症预防、早期诊断、综合治疗的手段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癌症已经成为一种可控制,甚至可治愈的疾病,患者的生存率达到从未有过的高度。
珍惜生命,怎样去做?在自身讲就是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有益于健康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健康的生活方式应该是饮食起居有规律,睡眠充足、心态乐观、营养均衡、运动适当,概括的说就是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这是健康生活方式的四大基石。病都是逐渐形成的,有了病要及时去治疗,不能积小成大,大部分疾病都是处于缓慢渐变的过程,极不易察觉。即使察觉了,已经为时已晚。在生活中,想想看,水质是突然变坏的?交通是突然拥塞的?健康是突然变差的?孩子是突然变坏的?……一定要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现代人生活方式太不科学了,一定要注重预防,于娟博士才32岁,用她的文字为大家敲了警钟。
二、重视生命教育,正确认识生死。不是盲目的恐惧,也不是无端的浪费。死亡教育可以帮助人们正确地面对自我之死和他人之死,理解生与死是人类自然生命历程的必然组成部分,从而树立科学、合理、健康的死亡观;可以消除人们对死亡的恐惧、焦虑等心理现象,教育人们坦然面对死亡;使人们思索各种死亡问题,学习和探讨死亡的心理过程以及死亡对人们的心理影响,为处理自我之死、亲人之死做好心理上的准备。死亡教育对青少年尤为重要。不对孩子进行死亡教育,并不代表他们已经了解该领域的知识。孩子们通过不正当、不合理的渠道和途径在潜意识里获得的“死亡教育”,注定是不全面的、偏激的,甚至是畸形的。针对青少年屡见不鲜的轻视生命、曲解死亡和恐惧死亡的现实,死亡教育的实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丹麦在这方面做的有代表性。动物园公开解剖鹿、狮子等动物,入园参观的包括幼儿园和小学的孩子,让他们身临其境,感受死亡。丹麦人不接受在儿童面前过度粉饰出一个美好世界。显然,谈论不完美的结局是很重要的部分,无须刻意回避那些阴暗面。每个人都喜欢童话,但孩子们需要知道,不是每个童话都能有美好的结局。有人说,去了一趟医院,去了一趟殡仪馆回来后,都会有很深的感触,更加热爱生活,珍惜生命。生活永远都有另外一面,那是疾病、死亡的世界,它甚至跟健康的世界是平行的,随时都会把这里的一切带走。
很多人所能想象的人生中最恐惧的东西,就是死亡。中国人被确诊为癌症,医生通知家属;美国人被确诊为癌症,医生通知本人。中国人得了癌症,周围的人一听到消息,心里就默哀了,本人想到的也是料理后事;美国人听到自己被确诊为癌症,照常去后院种苹果树。美国人对死亡的态度主要来自于他们的信仰。他们认为我们在这个世界上是暂时的,死才是永恒的。人类固然寄希望于医学以实现健康生存的权利,但毕竟不能回避死亡这个永恒的主题。正确面对死亡的态度应该是为了实现个人的生存价值,为了证明你的存在给自己所处的这个世界带来了有用的东西,并珍惜现在的点点滴滴。
三、爱人及人。世界仍纷乱不止,地区冲突时常暴发,恐怖袭击有增无减,难民流离失所,生命毫无保障。因此要仁者爱人,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表达的都是这种意思。于娟在生死弥留之际、巨痛缠身之时仍能想着写病中日记,让更多的人避免痛苦,仍想着别人。“人活着若是为自己,死一千次,我也是死了的,但是人的确的确不是为了自己活着的,我为养我的父母履行生养死葬的为人子的责任,不能让他们老而无依,我要为儿子履行为人父母的责任”。住院期间,她充分见证了人性的善恶美丑,“我终于相信了,原来世间真的有人可以把一把年纪活到狗的身上,人在世在都不容易,选择打砸骗抢不要自己比投胎为人的那套人心肝肠,不要投胎为人的那张人脸”,“为啥有些人身体部件都是健康的,却唯独坏了良心”。因此于丹说:一个人的意志可以越来越坚强,但心灵应该越来越柔软。
健康快乐的生活,珍惜目前的所有,为社会、为他人做出我们自己的奉献,是我读此书后的最大感受。如于娟所言,“得了病我才知道,人应该把快乐建立在可持续的长久的人生目标上,而不应该只是去看短暂的名利权情”,使快乐变得更为简单,“自己正在经历的那些如山挫折其实无非蚁丘而已”,活着就是王道。
http://www.dxsbao.com/art/79494.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