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真相》内容梗概
《真相》是由两位资深记者比尔·科瓦奇和汤姆·罗森斯蒂尔合著的一本旨在解答信息爆炸、全民记者时代,作为普通消费者的受众的我们,如何辨明真假,去伪存真的指南。
全书开头以一个新闻事件为引爆点,描绘了信息流通加快、信息渠道开拓、信息数量超载的情况下,不同利益组织展现的所谓事实真相杂乱无章,受众反而呈现出信息饥渴的状况。在信息纷杂的世界里,普通受众如何破除信息迷雾?作者以其自身的新闻从业经验,结合自身新闻编辑的办法,给出了六步质疑法的答案。第一步,识别自己所接触的是什么内容;第二步,识别一篇报道是否完整;第三步,评估信源;第四步,评估证据;第五步,其他可能性解释或理解的可能性;第六步,我们将是否从新闻中获得了需要的信息。[1]简单的几个步骤需要自己反复总结与思考才能得出最适合自己的方法,从而扛起公民在信息时代辨别真假的责任。全书在最后构想了作者所认为新闻业该做的,也就是作者所说的:“新闻工作必须从告诉公众应该了解什么的单一的传道受业转变成公共对话,由新闻从业人员提供信息,并且帮助和促进公众讨论。”[2]新闻媒体不能再以自身为新闻的生产者自居,而是要讲公众纳入新闻生产,共同寻找公众讨论的基础——可靠的事实。新闻不该是曾经单方面的传授,反而是内涵丰富的对话沟通。
二、事实让位于观点和情绪的时代
1)新闻真相的“反转”
“后真相”意指在形塑公共舆论上,诉诸情感和个人理念要比客观事实更为有效。[3]2016年10月,一篇关于中国夫妇去日本旅游偷马桶盖的文章,迅速在朋友圈传开,短短几个小时阅读量就破了10万,在尚未核实事实真相的情况下,网易、新浪、腾讯等几大网站,一些粉丝量大的公众号纷纷进行转发,网民各种“丢人丢到外国去”的言论层出不穷,少量理性的声音被怒骂的网民们的口水淹没。事实的查证被忽视,真相在网民们的情绪面前显得苍白无力。紧接着就是核实事实的文章流出,事件发生反转,网上又是一片怒骂虚假文章发布者,而非躬身自省。
与此同时,社交媒体平台的发展为自身观点情绪的宣泄提供了路径,信息汪洋和信息碎片的环境里,人们无暇关注事实本身,情绪宣泄取代客观事实成为了一个个群组讨论的基础,受众在此基础上大肆发表见解。
这里面的一个内在逻辑是“舆论”推动“事实”的发酵,而非“事实”来引导“舆论”理性思考。情绪化的民众容易被操控,而且是被深度操控,正如近几年新闻真相的频频反转。
2)警惕“常识”
《真相》一书中谈到:“一旦所有新闻报道都来自二手信源,人们将失去对真理的感觉,只对观点做出反应。人们应对的环境并不是现实本身,而是由新闻报道,流言和猜测构成的拟态环境。”[4]互联网和自媒体的迅速发展,给那些为谋求自身利益的信息发布者带来便利,通过将各种信息的拼接,再用一个能点燃受众情绪的标题进行包装,从而增加热度,博取关注。而朋友圈等社交媒体上对此进行转发的受众的思考基础成了流言、猜测等N手信源而非事实真相。正如书中所言,“信息发布者和信息接收者都对自己的常识不加以反思。”[5]
《中国网民网络媒介素养调查报告》结果显示,本次被调查网民的媒介素养平均值为3.60,其中在新媒体使用维度上得分最高,而批判性理解的得分最低。[6]互联网时代,媒介素养,或者说,书中所说的新闻素养的核心内容正是批判理解能力,而在调查中显示,这项核心能力的得分最低。网民对纷繁信息通过怀疑认知方法进行批判思考的能力,直接表现为其在网络上对信息的态度和言行。缺乏批判理解力的网民,受到言论误导就容易产生错误认知,正如上文提到的案例。
而媒体言论的“标签化”、“污名化”、“刻版化”的符号容易错误引导缺乏批判思维的受众。例如说媒体常常给老人摔倒贴上“碰瓷”的标签,一旦看到有关老人摔倒的新闻,脑子中的标签自动弹出,给老人贴上“碰瓷”、“讹钱”、“老人变坏”的标签。这些标签成了受众刻板的常识,在尚未了解事实的前提下,受众基于错误的引导,也就是所谓的常识得出错误的结论,并且每每遇到类似的事件,脑海中就像“膝跳反射”一般直接下结论,这样反复,从而不断加深固化已有认知。
3)信息渠道的窄化
用户在筛选转发自己所认同的观点和言论,进一步影响了受众对于事实的选择。一旦思考建立在情绪和观点上,头脑中根深蒂固的思维定式只会被不断加强,最终,受众只愿意看到符合自身价值观的内容,而排斥一切自己所不认同的内容。
而在各大互联网网站、社交平台的个性化需求服务下,一方面受众只看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另一方面,利用大数据的整合分析,各网站根据需求分析受众感兴趣的内容,从而推送至受众眼前,久而久之,受众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窄,信息类型越来越单一,最后将自己困在一方小天地内。
新媒体技术大大加剧了信息渠道窄化进程,今日头条表现得尤为明显。用户每次浏览新闻的记录、数据都会被存储在后台中,经过大数据算法分析,系统能自动识别用户感兴趣的内容,用户每次打开APP,就会自动将其感兴趣的内容推送至眼前。随着使用时间的延长,这种追踪就越精准,而受众的信息渠道则一步步被微缩起来,思考方式和视野进一步被束缚起来。
三、新媒体时代新闻媒体与公民的责任
新媒体时代是信息最多的时代,也是最难寻求真相的时代。我们仿佛看见了真相,但经常只是真相的影子。以私人利益为目的的信息无时无刻不妄图操纵拥有更多新闻控制权的民众,这就意味着民众自身必须提高批判思考的能力。
实际上,近几年公共舆论场上经常出现的真相反转反映出信息不透明,辟谣不及时,遮遮掩掩、含糊其辞、大而化之,这些极不明智的对事实的处理方式,归根结底,正是信息的不对称造成反转。从主观上看,受众对核心事实不清不楚,就容易根据经验,从主观上选择事实。因此,一颗开放的心和批判性思维方式正是受众需要掌握的。首先,我们要反思,“我是否能够接受与自己世界观不符,与自己认知不匹配的事实?”勇于走出新媒体为我们营造的密不透风的舒适空间,接收各个平台的信息,查证可靠的平台。正如书中所言,:“有两种了解世界的方法:一种是基于事实的经验主义;一种以信仰为导向,会影响我们对事实内涵的意义解读。”[7]选择第二种以信仰为导向的了解世界的方法,是我们惯常用的方法,只有打破第二种思维模式,才能进入基于事实了解世界的领域。其次,从技术层面上讲,借用《真相》一书中总结的六步质疑法为标准,对每一条信息进行判断,反复使用这一套方法,从而总结出属于自己的方法。“批判性思维不是一个公式,而是一段旅程。”[8]这段旅程定然不是一帆风顺的,但是却是用户主导的新媒体时代探查正确方向的必经之路。
新闻媒体同样要担起新媒体时代真相发掘者的责任,而非故步自封于过去航船瞭望者的角色。新闻媒体包括新闻工作者要保持开放的心态,新闻工作要从一个单一的传受过程转变为一场场公共对话,由专业新闻从业人员提供可靠事实,促进公共议题讨论。正如书中所说:“新闻媒体需要做鉴定者、释义者、调查者、见证者、赋权者、聪明的聚合者、论坛组织者与新闻榜样。”[9]而新闻从业人员要对自己的认知保持开放的心态,还要对自己的理解同样保持开放的心态。要永远保持对事实真相的谦逊态度,不断核实,做出更多确证式新闻来呈现事实,逼近真相。新闻直播节目、脱口秀这些由被采访者掌握主动的节目要更加注意,防止成为被采访者手中的枪,成为为自身牟取利益的手段。
最后,以书中的一句话结尾,只有真正理解媒体在人们生活中所发挥功能的新闻业才能把握自己的未来。[10]
参考文献
[1]比尔·科瓦奇,汤姆·罗森斯蒂尔.真相:信息超载时代如何知道该相信什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11.
[2]比尔·科瓦奇,汤姆·罗森斯蒂尔.真相:信息超载时代如何知道该相信什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180.
[3]周睿鸣,刘于思.客观事实已经无效了吗?——“后真 相”语境下事实查验的发展、效果与未来[J].新闻记 者,2017(1):36-44.
[4]比尔·科瓦奇,汤姆·罗森斯蒂尔.真相:信息超载时代如何知道该相信什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204.
[5]比尔·科瓦奇,汤姆·罗森斯蒂尔.真相:信息超载时代如何知道该相信什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11.
[6]http://ex.cssn.cn/zx/bwyc/201512/t20151220_2790076.shtml
[7]比尔·科瓦奇,汤姆·罗森斯蒂尔.真相:信息超载时代如何知道该相信什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207.
[8]比尔·科瓦奇,汤姆·罗森斯蒂尔.真相:信息超载时代如何知道该相信什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215.
[9]比尔·科瓦奇,汤姆·罗森斯蒂尔.真相:信息超载时代如何知道该相信什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181-194.
[10]比尔·科瓦奇,汤姆·罗森斯蒂尔.真相:信息超载时代如何知道该相信什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196.
http://www.dxsbao.com/art/79701.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