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对贫困学生的无私帮助,在我的印象中是一个力度逐渐加大的过程。依稀记得,在我上小学的那个时候,实行了学杂费减免;在我上初中的时候,了解到住宿生补助——那是局限于学校住宿生的助学金;到了高中,不再纠结资助对象是住校生还是走读生,贫困面前一视同仁;走进大学校园,发现下至知名校友,上至学校国家,都无时无刻不在向我们伸出援助之手。曾经听说在长辈那一代常常因为贫困而辍学的故事,在这个时代渐行渐远。
当我走在家乡朴实土地的水泥路面上,感谢政府让我们感到踏实与便利;当我月初收到学校资助中心的汇款时,感谢学校让我们不再为生活费用而愁眉苦脸;当我接到老师电话问我近况如何,感谢老师敞开心扉听我倾诉。在这个光怪陆离、物欲横流的社会里,总有人伸出援助之手,从此我们不是一个人踽踽独行,从此我们有了高飞的动力,从此我们如虎添翼!
有调查显示,在上个世纪的清华北大等名校的校园里,农村学生占了大多数,
而随着经济发展时间推移,农村学生逐渐变成了弱势群体,所占比例也在不断降低。有人分析道:教育条件越来越有差距,城市的学生更容易走捷径。诚然,我承认我们的物质条件比不上那些城市的同学,但我们的精神世界依旧是丰满的,有谚语云:“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大概就是说穷人的孩子知道生活不易,知道加倍努力,在生活的不可抗力面前,资助中心无私地推了我一把,让我畅通无阻地走进了山东大学这个美丽的校园里,我没有理由不比别人多一倍的努力参加校园活动和学习专业知识,皇天不负有心人,尽管大一学年存在着很多约束,在各方面我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受到了这么多年的助力,我深知这个社会给予我的太多太多,多到我不能一次性偿还。很多人认为回报社会就是在未来功成名就的某一天,用自己的财富、成就对社会做一些有益的事情,而问及现在,他们摇头,我们还在被帮助,我们还什么都不能做。多如繁星的公益活动摆在眼前,显然我认为那是借口。
“陪山区孩子读一本书”是我参与的第一个大规模公益活动,这个活动针对山区孩子没有条件读课外书的问题,安排我们选择合适的读物,陪同他们一起阅读,不同于物质或者资金上的帮助,我觉得这种习惯的养成不失公益活动回报社会的意义。回看过往的经历,这也是第一个可以称作“报之以李”的回馈活动。我的小学是几个荷兰友人捐助整修的,我现在帮助的学生恰好就读与广东汕头的一所山区小学,让我突然有了《哈利波特》中哈利在河边救了自己的命的感觉,我现在帮助的莫不就是当初的自己?莫不就是与我处境几乎完全相同的山区学生?报名这个回报社会的活动时,面试官问我为什么要参与,我说我坚信这是一个回馈帮助我的社会的机会,在由于种种原因错过了暑期支教活动之后,我不想再次与之擦肩而过,不想再次痛心疾首。
在领取助学金的时候,在与老师谈心的对话里,在与山区孩子的交流中,我们都不约而同地提到“爱的链条”这个故事,在收到别人的无私帮助之后,伸出援助之手的那个好心人对他说:“我不需要回报,但你要给我一个承诺,当别人有困难的时候,你也要尽力帮助他人”,我觉得我现在做的就是这条无限长的“爱的链条”的一环,在以后的生活中我还会尽我所能地将这股正能量一直传递下去,也正是受到无私资助的原因,我在传递“爱的链条”的过程中才能如虎添翼。
http://www.dxsbao.com/gongyi/153749.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