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7日至28日,东南大学“青年新声”暑期实践小队的队员们通过对相关人员进行线下采访伴以线上搜集资料的方式,对上海相关历史事件发生地进行走访调研。今年恰逢建党百年,明年也将迎来中国共青团成立一百周年,各类文章与报道均围绕建党百年展开。胸怀千秋伟业,恰是百年风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人民生活随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不断发展壮大。为深入了解党史、团史及党团关系,探究大众对党团关系的看法,队友们通过实地走访和调研,对所得信息进行了总结与分析,切实地感受到了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的领导作用,并深刻地感受到了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不会有如今的中国。
中国共青团的起点
9月27日上午,东南大学“青年新声”暑期实践小队的队员们来到了上海霞飞路新渔阳里六号,这里是中国共青团的起点,也是我们小队实践的第一次调研。调研内容包括线上的资料收集以及对周边的游客进行线下采访。
早前,相较于中共一大会址和二大会址,新渔阳里的资料过于单薄。我们很难通过有限的资料来深入了解新渔阳里和团史的关系。于是陈晨老师通过三年的实地走访写出了《新渔阳里六号》一书,书中运用详实的资料和生动的语言,深入阐述了“新渔阳里六号和中国共青团起点”这一主题,带我们回顾了百年前新渔阳里的故事。
周知,但凡讲到党史、团史,一定离不开陈独秀和《新青年》,当时,陈独秀派俞秀松前去上海筹建共青团,于是第一个共青团组织在上海霞飞路新渔阳里六号成立,标志着中国共青团的起点。
通过队员们的实地走访,可以看到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外面有一个挂牌,上面印着“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 中共机关旧址”的大字,红瓦白墙的石库门老建筑再现青春的信仰,不断深入进去,我们似乎看到了百年前一群雄心壮志的青年人在这里筹建共青团的情景,转眼间,百年已过,我等青年在这里驻足,感慨先辈志向之高远,感怀红色血脉一代代的流传在每个青年的身体里,永不褪色!
前来参观的人很多,为了探究大家对党团关系的了解,队友们对游客进行了采访,张先生说:“中国共青团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成长起来的,是党强有力的后备军,没有共产党就没有现在的共青团。”随后,我们又采访了几位前来参观的游客,他们有的带着小孩一起,问道前来目的,他们说:“马上是国庆节了,希望带着孩子走一遍,让孩子了解一些相关知识。”
百年前,八位青年在新渔阳里成立了第一个共青团组织,转眼,一百年过去了,现在的共青团规模壮大,而作为团员,我们应该心怀高远,争做时代的弄潮儿。
新青年上海旧址
9月27日上午,在参观完新渔阳里六号后,走上不久,东南大学“青年新声”暑期实践小队就来到了《新青年》上海旧址,新渔阳里二号进行第二次调研。调研内容为线上资料的收集和线下游客的采访。
漫步在南昌路上,不留意我们甚至可能会错过南昌路100号,但是抬头,当我们看见“中国共产党发起组成立地旧址”这几个大字时,我们的内心便会立刻肃然起敬,因为我们知道中国的革命火种在这里熊熊燃起,永不熄灭!
党史、团史的讲述离不开陈独秀和《新青年》,《新青年》承载了以陈独秀为代表的诸多先进分子的思想结晶,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全国范围的传播。新渔阳里二号作为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的诞生地,这里提出了“按照共产主义者的理想,创造一个新社会”的革命目标,是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的诞生地。这里承载了太多的革命痕迹,让人不禁心生感怀。
通过队友们的实地走访,我们看到黑漆的实木大门,精致的雕花门头,百年旧址的古韵尽在眼前,在保留当年的风貌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了维护,让这座百年旧址重展旧颜。典型的石库门老建筑风格,也尽显青春信仰。
走进去,我们可以看到实木的桌椅和一个摇椅整齐的摆放着,恍惚间,一批批年少有为的青年们胸有成竹、谈天说地的场景就在眼前,那昂扬之姿态,自信之话语仿佛穿越百年激荡着当代青年的心弦。
许多学生、家长前来参观,在对他们的采访中,我们惊喜的发现许多小学生对党史、团史也都有一定的了解。不论年龄,只要我们是中国人,流淌着红色基因,我们都应当对党史和团史有一定了解和思考。
上海《中国青年》编辑部旧址
9月27日下午,东南大学“青年新声”暑期社会实践小队的队员们来到了上海《中国青年》编辑部旧址,进行第三次调研。调研内容包括线上的资料收集以及对周边的游客进行线下采访。
《中国青年》是在党的领导下创办最早的传播马列主义、坚持以爱国主义、共产主义精神的刊物。在《中国青年》出版后,更是成为了团中央和各地团组织、各种青年团体和广大革命青年联系,通讯的枢纽,对指导团组织和青年团员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虽然之后,四一二政变,《中国青年》迁至武汉出版,但是其在上海的旧址一直被上海政府列为上海文物保护单位,其重要性可见一斑。
通过队员们的实地走访,我们可以看到《中国青年》编辑部旧址被很好地保护着,但是相较于现在的高楼大厦,不免还是显得破败了些。但就是这样一座不怎么起眼的建筑,出版了影响了许多地方团组织和众多青年团员一生的刊物——《中国青年》。
在外面的墙壁上,有一块碑文,上面刻着“《中国青年》编辑部旧址”和相关的历史背景,我们注视着碑文上的文字,心情久久难以平复。碑文上只有轻描淡写的百余字,但是其中艰辛岂是百余字可概括之?文字背后的那段风腥血雨的历史,那是用许许多多革命者,青年团员的生命为代价立起来的丰碑。
#FormatImgID_2#
“胸怀千秋伟业,恰是百年风华”,前辈们用生命点燃了革命的火种,这把火燃烧了百年,照亮了当代青年人信仰之路,重温党史、团史,我们感受到了文字后一段段艰辛的历史和一句句铿锵有力的呐喊,通过对党史和团史的调研和推广,我们希望这把永不熄灭的火照亮更多人的迷茫之路,给予更多人温暖与力量,与此同时,身为中国人,讲好党史、团史也是我们的责任与使命!
http://www.dxsbao.com/gongyi/417940.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