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90年代,沿海地区进入改革开放新节点,几千万农民涌入广东、福建等沿海城市。他们企图在灯红酒绿的大城市奋斗,给自己的父母安稳的晚年,给自己的孩子幸福的童年,却不曾想他们的遗憾只是夕阳西下离去的背影。
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一直以来都是我国城市化过程中伴随的重大社会问题。而此次我们调研的主题就选为了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在具体的调研过程中我意识到,身为局外人,我过去对这个问题的认识非常浅显。
农村的经济落后导致青壮年在当地无法找到合适的工作机会。家访时一位家长和我说:“这年头,想留在当地除了做生意也没其它办法,找工作连饭都可能吃不饱。”就业机会的严重匮乏导致农村劳动力大量流失,劳动力的流失不仅影响当地经济的发展,同时对留在当地的老幼妇孺也有莫大的伤害。
平日里,我除了参加教学还参加了几次家访。每次家访完,了解一个孩子家庭的故事,都会让人格外沉重。他们有的父亲意外身亡,母亲改嫁;有的父母离婚,全都另组家庭,只留下他们和自己的爷爷奶奶相依为命,在这些孩子里,父母和睦,会记得时常打电话的孩子竟已经成了他们之中比较幸福的了。从这里我才知道我以为很正常的家庭生活对这里的孩子而言是多么的珍贵。
以前我看留守儿童的问题,总觉得留守儿童在学业性格上的缺陷和父母在他们身上花的心思太少是分不开的。但现在我开始意识到,一个社会问题之所以成为一个问题,是因为每一方都有正当的理由才让这个问题始终悬而未决。父母并不想离开他们的孩子,父母远在外地,就算能够借助互联网和孩子视频,可以帮家里面多添置点东西,但手机屏幕里的父母无论如何比不过陪在身边活生生的人。我想起填问卷时我指着问卷上的问题问一个大叔“您觉得这些方式可以帮助孩子吗?”我一个个念,他却摇了一次又一次的头,我问他为什么?他告诉我:“这些方式都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再怎么频繁地视频,终究解决不了实际问题。”我说:“至少视频可以每天都看见,这样至少父母和孩子还有一种渠道可以多熟悉熟悉。”他说:“不在身边看着,视频的时候孩子不说不就什么都不知道;孩子出了什么问题,又不能在旁边帮手,除了拿着手机干着急,我们什么都做不了。”我张了张嘴,还想说些什么,但我意识到这些方法的确只是镜花水月,并没有触及核心问题。
.九号那天我在街上发问卷,其中问到了一位八十多岁的老爷爷,但是随着我提起他的在外打工的儿女时,我看见他的眼睛逐渐开始泛起泪光,这时我才开始思考我究竟应该以一种怎样的立场去询问这些身在其中的人,问卷上的问题太过尖锐,每一个问题都在逼迫爷爷回想起自己离家的子女和一个人时的孤独。我们的调研重心在留守儿童,调研留守儿童势必要了解家里老人的教育方式,我们以一种审视的态度看待他们,却忘记了他们也是“空巢老人”。从这之后,我问出的每一个问题都会稍稍润色,尽量不要触及他们的痛处。
这次调研组的经历,不能说是非常顺利,这其中有摩擦也有许多问题,但这次调研经历也让我多了些温度,多了些换位思考……只要有所收获,我便会感恩这次经历。
http://www.dxsbao.com/gongyi/510645.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