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同行,助力科创
——记重庆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青春飞扬·盛夏‘童’行”暑期三下乡科学送教系列活动
为推进素质教育,培养中小学生的信息素养和技术素养,提高中小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2023年7月4日,重庆师范大学钟绍波副教授在丰都县第一小学开展了主题为“机器人与青少年机器人竞赛”的科普知识讲座。
钟老师首先问了同学们一个简单的问题:“什么是机器人?”同学们众说纷纭,各抒己见。钟老师又问:“你们见过的机器人都是什么样子?”同学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变形金刚那样的形象,但是钟老师告诉同学们,现实中的机器人和电影中的大相径庭,就像天问一号火星车、表情机器人、大狗机器人、仿生机器人那样的也叫做机器人。而机器人也不仅仅是现代才有,早在几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创造出了机器人,例如古希腊诗人荷马的作品《特洛伊传说》的火神与匠神赫菲斯托斯就是拥有三条腿的机器人;我国古代的著名建筑师鲁班所制造的竹鹊也是机器人的一种。所以在广义的角度来说,机器人是一种自动化的机器,不同的是这种机器具备一些与人或生物相似的智能能力,是一种具有高度灵活性的自动化机器件和末端操作器(手部,包括手爪、工具等)的通用机械,它能够通过自动化的动作替代人类劳动。钟老师告诉我们,从这可以看出机器人并不是人们所想的那样简单,它并非只是像人类一样行动的机械系统。既然不只是人类,那么“机器人”这个名字又是怎么提出的呢?
钟老师告诉我们,“机器人”这个概念其实是由一位捷克作家卡雷尔·恰佩克创造出来的,“robota”在捷克语中是“劳役”的意思,这也正是人类创造机器人的初衷。机器人在人类的社会中越来越受到重视,美国科幻小说家阿西莫夫提出了著名的“机器人学三定律”,被称为“现代机器人学的基石”。钟老师又提到,现代机器人在人们的生活、工业、医疗、国家安全等领域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例如军用无人机、安检机器人、医用机器人等等。但目前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缺口依然很大,这就要求我们从小对同学们进行机器人以及机器人知识的普及和培养。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讲话中也提到:要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激发青少年好奇心、想象力、探求欲,培育具备科学家潜质、愿意献身科学研究事业的青少年群体。
通过本次讲座,我们了解了机器人的概念、机器人竞赛的基础知识以及国家对科技创新的重视。在现代信息社会,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技术素养已经成为国家教育改革的主流取向,学生们不仅能够通过设计、组装各种机器人加深对电学、力学、机械原理等知识的了解,还能掌握日常生活所需要的各种技能,这将使孩子们受益终生。
记者:向美霖
摄影:卢金淼
http://www.dxsbao.com/gongyi/560515.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