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7月30日,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五四爱心学校“青春献礼,盛夏砥行”团队(以下简称“五四总队”)前往芜湖市体育场社区,为那里的小朋友们带去了一堂生动有趣的扎染工艺体验课程。本次活动旨在推广非遗文化,传承扎染传统技艺。
“布”期而遇,一抹清秀的蓝
扎染有着悠久历史,起源于黄河流域。据记载,早在东晋,扎结防染的绞缬绸已经有大批生产。公元408年东晋时期的作品,扎染这种工艺早在东晋时期就已经成熟了。当时绞缬产品,有较简单的小簇花样,如蝴蝶、腊梅、海棠等;也有整幅图案花样,如白色小圆点的“鱼子缬”,圆点稍大的“玛瑙缬”,紫地白花斑酷似梅花鹿的“鹿胎缬”等。在南北朝时,扎染产品被广泛用于汉族妇女的衣着。唐代是我国古代文化鼎盛时期,绞缬的纺织品甚为流行、更为普遍,“青碧缬衣裙”成为唐代时尚的基本式样。北宋时,绞缬产品在中原和北方地区流行甚广。
7月30日,五四总队的志愿者们来到体育场社区,带领那里的小朋友们体会传统的扎染乐趣。 “撷撮采线结之,而后染色,即染,则解其结,凡结处皆原色,余则入染矣,其色斑斓。”扎染工艺,走过漫漫历史长河,承载着传统与传承,穿越千年,向世人展示它无可比拟的美。在老师帮助下,孩子们探究中国传统扎染的前世今生,感受古老植物染的神奇魔法。
图为志愿者讲解扎染知识。
非遗文化的色彩魔法——扎染工艺
活动现场的小朋友们积极参与到课堂当中,认真听志愿者老师的讲解,通过扎染工艺相关视频学习扎染工艺的来源及制作步骤。孩子们聚精会神,展现了对扎染技术的极大热情。在理论知识学习之后,孩子们开始了自己的扎染之旅。在实践过程中,孩子们零距离接触扎染,掌握植物染的基本手法,在自然中寻找“行”与“色”。孩子们选择了自己喜欢的颜色和图案,志愿者们则帮助他们把布料系上橡皮筋并扎紧,通过捶打、缠绕、折叠、扭曲等不同手法,亲手创造出独一无二的纹路。孩子们将布料捆绑好后就将其放入染料中,等待最终成果的呈现。
在时间的流逝中,植物染料一点一点攀爬上雪白的布料,色彩在手帕上尽情绽放,孩子们睁大了双眼,仔细观察扎染工艺的色彩魔法。这样精细又浪漫的过程,能让孩子忘却繁杂的功课、忘记平日的小小烦恼,完全沉浸其中,享受扎染的纯粹乐趣。
图为志愿者与小朋友一起进行扎染制作。
布里生花,童心绘梦
炎炎烈日下,安徽师范大学校领导与社会各界的关怀和支持,给正在实践的五四爱心学校社会实践志愿者们带来了一丝清凉和激励。7月30日,安徽师范大学校领导、文学院党委副书记刘飞,思政指导老师杨静,报社记者吴敏以及五四爱心学校指导教师阮熹晟一行前往体育场社区五四爱心学校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点,向勤奋奉献的志愿者们表示亲切的慰问,并详细了解了他们的支教与生活情况。
图为安徽师范大学校领导一行亲切慰问社区负责人。
校领导们走进课堂,与孩子们亲切交谈,倾听他们的想法和梦想。他们鼓励孩子们树立远大的目标,勉励他们努力学习,努力奋斗,为实现自己的梦想而努力。通过交流与分享,领导老师与孩子们建立了深厚的情感纽带,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
刘飞副书记鼓励小朋友们大胆发挥创意,用心去感受每一次的扎染过程,将自己的独特想法融入到作品中。他指出,艺术是一个表达情感和传递思想的媒介,通过参与扎染活动,孩子们可以锻炼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不断开拓自己的艺术视野。
在亲切慰问与交流的氛围中,校领导和指导教师对志愿者们的付出表示由衷的赞赏,并鼓励他们坚持下去,继续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志愿者们深感鼓舞,表示将继续坚持奉献精神,将更多的爱心传递给那些需要关怀和帮助的人们。
在这个特殊的夏天,安徽师范大学五四爱心学校“青春献礼,盛夏砥行”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将继续发扬五四精神,传递温暖,激励希望,用青春的力量照亮前行的道路,为构建美好社会贡献力量。
http://www.dxsbao.com/gongyi/611075.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