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擂糖糊文化
中国青年网台山7月22日电(通讯员陈诗琪)7月22日,“红领巾”三下乡调研小组在黄锦敬老师和队长的带领下,于赤溪镇周边村庄就擂糖糊的发展现状展开调研活动。
陈嘉民/摄
早上7点,太阳已经升起,当地天气十分燥热。“红领巾”三下乡后勤组的队员已经早早出发采购一天所需的食材,已经准备好热腾腾的早餐。待队员们吃完早餐后,开启新一天的征徒。据当地居民说,这里的太阳凌晨5点半就已经出来,这昭示着新一天的征程。
陈嘉民/摄
早上8:30,调研活动正式开始。本次调研是以擂糖糊的调查为主,了解当地的糖糊发展状况,采用问卷调查、个人采访的调查方式,向赤溪镇村民了解擂糖糊这一客家文化特色。本次调研活动,全部队员分为两个小组,分头行动。
陈诗琪/摄
一队向东前进,沿路询问当地居民关于擂糖糊的情况。一队一边沿着小河岸西去,一边询问居民关于擂糖糊的相关情况,我们已经把问卷的问题都熟记于心,并通过聊天的形式进行采访调研。在一队采访过程中,我们了解到在每年一次的糖糊节会有“上穿大襟衫,下着大裆裤”的客家人身穿传统服饰,手持花灯缓缓进场。这就是“点花灯、迎糖娘”仪式。
擂糖糊的制作材料由粘米粉、黄糖、正宗花生油、和花生制作而成。煮糖糊不讲诀窍,只讲功夫。这一点正是体现客家人的精益求精的要求。
擂糖糊的发源地,据说是惠阳、潮州、嘉应州所属各县的客家人在赤溪半岛东时进补的美食,人们代代相传。
叶欣宜/摄
二队一路向东,7月的天气虽然不是最热的时候,却也令人汗流浃背。队员穿梭在客家的古建筑群中,感受那个时代遗留的气息。在二队的采访过程中,我们了解到,在目前的传承情况中,老一辈的人擂不动了,青年一代的人很少会擂。目前仅有的少数擂糖糊青年人多以兴趣爱好为主,不以谋生为目的,这为擂糖糊的传承难度。但是赤溪镇的老一辈们还是希望青年一代了解并学会擂糖糊。目前擂糖糊这一制作工艺并不仅仅只是只有一种做法,随着时代的推进、人们口味的不同,擂糖糊的制作也稍有不同,但是也不离其本源。这种制作的创新意识令我们感受到了客家传统文化的韵味,千姿百态。
叶欣宜/摄
晚餐后,队长召开日常会议,会议总结今日的优秀与不足之处,赞扬队员们在炎热的环境吃苦耐劳,积极进行调研工作的表现,希望队员们在接下来的行程中继续发扬吃苦耐劳精神,提升自己的个人素质与能力。会议最后确认第三天的行程,并安排队员们于凌晨出发前往制作工坊体验擂糖糊的制作过程。
梁兴华/摄
今日调查总结:
调研对象大部分为老人家,他们或多或少都了解擂糖糊文化,是从他们的父辈或者更加久远的年代中了解到擂糖糊,老人家现在都极少吃擂糖糊,原因是糖分过多,比较甜腻。年轻人相对于西方食物来说更倾向后者。据统计,80%的受访者认为擂糖糊的影响力仅限在当地,推广不出去的原因很多,制作时间久,材料成本不高但需要花费的人力巨大。92%的受访者肯定手工制作的质量,居民们更希望通过擂糖糊去传承客家文化精神。
队员们在满怀期待的心情中结束了今天的行程。
http://www.dxsbao.com/news/114414.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