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泥泞中探索—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养猪业的发展历程 7月21日,陕西省杨凌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林学院赴濮阳改革开放40年调研团 ,为了能在实地考察前对中国养猪业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董事长张来强先生邀请其技术顾问聂老师为团队成员带来了一场生动形象的有关中国养猪业艰苦发展历程的报告。聂老师作为该公司的技术顾问,有着丰富的工作经验及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曾在当地粮食局任职,亲身经历了中国养殖行业的风云沧桑,对中国养猪业的发展及变革历程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与认知。 聂老师首先为调研团介绍了中国近40年来生猪养殖品种的变迁。20世纪60年代,中国开始在各省建立生猪育种场。“当时我们养殖的主要是一些本地猪种,比如花猪、黑猪还有太湖猪,现在除了太湖猪基本都见不到了”,聂老师讲到。中国最早于1964年开始向国外引进长白猪等猪种,1972年开始引进杜洛克猪。经过近30年的改良与推广,长白与杜洛克等这些瘦肉率高的外国猪种已经成为中国的主要养殖猪种,这一切与改革开放政策是密切相关的。另外,作为中国本土的优秀猪种,太湖猪已经成为西欧各国人餐桌上的宠儿。 “刚开始好多单位、集团还有部队都建了自己的养猪场,但主要是用于内部供应,就拿粮食局做例子,职工买猪肉只要1毛钱,但是在市面上能卖到3毛钱”,聂老师如是说到。“这就是生猪商品厂的雏形”,张来强先生补充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推进,各县都建立了自己的商品厂,开始向香港等地供给猪肉,市场需求进一步加大,个体养殖户开始出现。然而问题也随之出现,养殖户不规范使用瘦肉精的现象愈演愈烈。现在中国已全面禁止瘦肉精的使用。 2000年之后,随着市场的发展,个体养殖户经历了宅基地养殖、村边农田养殖、租地规模养殖的三个阶段,到目前,部分个体养殖户已经发展成为家庭农场模式,即利用养殖场产生的粪便污水对土地和果园进行有机灌溉的循环农业模式,该模式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既保证了收益又减少了对环境造成的污染。一些老牌商品场在经过改革和转型后发展成为大的养殖集团,其主要代表为雏鹰集团。但随着养殖规模的扩大,土地所能承受的污水量有限,有些养猪密集的企业开始违规排放污水对环境造成了一定的污染,如今中国大部分地区还没有很好的处理方法。另外,中国个体养猪场分布密集,由此造成的病害亏损十分严重。在2001、2006、2007年中国发生了重大的猪蓝耳病大流行,大型猪场损失惨重,部分小型猪场直接破产,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我记得06年的时候,我们猪场的猪几乎死了80%,损失了大概300多万”,张来强先生回忆到。“这个蓝耳病,全球范围内还没有一个有效的疫苗,无法做到完全清楚该病毒”,聂老师补充到。中国为了消灭蓝耳病病毒也做出了许多努力,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蓝耳病依旧是目前养猪行业的巨大威胁,中国仍有很长的路要走。目前养猪行业在中国依旧是一个朝阳行业,无论是养殖模式、区域布局还是生产方式、能力都在发生显著变化。但仍然存在自主创新能力弱、食品安全问题突出、劳动力成本增高、原种依赖进口、疫病严重、环保压力大、饲料资源匮乏等诸多挑战。也有自主创新条件改善、国际市场空间大、国内市场稳步增长、政府支持力度大等机遇。鸿达生态农业养殖有限公司就是在政府的扶持和自身的努力下克服了种种困难,在泥泞中摸索前进,才发展到如今的规模,并在不断地改进技术以求更好的发展。 “听了张先生和聂老师对中国养猪业发展史的讲解后,我感受到了改革开放对我国养猪行业带来的深刻改变,以及我国养殖户的艰苦探索之路。”队长魏江涛感叹道。 编辑人:谢祥琛 张文卓
http://www.dxsbao.com/news/115023.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