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过去徜徉梅香万里,展望未来辩求梅果累累
海南大学安徽黄梅戏文化调研团姚旭
安徽省黄梅戏剧院集中了一代代黄梅戏的优秀艺术人才,并将黄梅戏从民间推向了全国,对于整个安徽省甚至全国黄梅戏的发展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进一步系统全面地了解黄梅戏的发展历程,海南大学安徽省黄梅戏调研团于7月21日上午来到安徽省黄梅戏剧院对黄梅戏进行更加深入地调研。在此,调研队员们对黄梅戏有了全新的了解与深刻的思考。
梅开三度,花香四溢
经安徽省文化厅秦调研员的引荐,黄梅戏调研团拜访了安徽省黄梅戏剧院院长蒋建国。在访谈的开始,蒋院长对调研队伍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并为每位队员都分发了剧院精心制作的U盘小礼物,内存多首黄梅戏精品剧目。
首先,蒋院长回顾黄梅戏历史的长河。黄梅戏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首先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以严凤英为代表的黄梅戏艺术工作者们凝心聚力,创作出今天为人所传诵的《天仙配》、《女驸马》等经典剧目,将黄梅戏从名不经传的地方小剧种壮大为全国知名性剧种,在当时掀起“梅开一度”的热潮。从八十年代以后到九十年代中期,黄梅戏因文革而短暂中断,但在老一辈艺术家的栽培下,以“五朵金花”为代表的新一代黄梅戏表演人才脱颖而出,从而掀起了“梅二度”的热潮。其中,以舞台剧《红楼梦》、《无事生非》为代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发展,黄梅戏在曲折中前进。一方面黄梅戏遭受着市场经济的冲击,另一方面在政府政策的大力支持下黄梅戏通过不断的改革从萧条中迅速走出并受到全国的广泛欢迎,为“梅开三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梅业发展,辩证否定
在提问环节中,蒋院长首先就有关黄梅戏文化产业化问题做出了详细的回答。他直击要害,指出安徽黄梅戏产业化举步维艰的根本原因在于文化消费观念没有形成,相关文化市场没有建立。蒋院长说到,安徽省曾在推广与经营上都做了一些改变。在管理体制上,剧院曾尝试建立经营部,但因缺乏相关专业人员,不懂得如何包装与运营,所以就此搁置;在具体操作运行上,当今剧院也创立了黄梅戏微信公众号平台进行宣传,设立相关网站对演出情况进行及时更新,同时也与大麦网联合进行线上售票等等,但最终效果不佳。这一切归根到底在于当下人们缺乏对传统文化的情结,故无法形成消费传统文化的意识。其治本之策应在于宣传传统文化,让传统文化根植于大众心中。其次,蒋院长指出应以辩证的角度看待黄梅戏的发展问题。黄梅戏与现代科技的结合有利亦有弊。例如,黄梅戏与“互联网+”的结合,一方面可以发挥互联网的媒介作用,让黄梅戏活跃在大众的视野中;另一方面却易产生知识产权侵权等问题。因此,黄梅戏在时代的推进中矛盾的存在必不可少,但也不能一成不变,与时俱进和进行探索还是非常有必要的。最后,蒋院长大胆预测在当前的大市场环境下,以后的戏剧产品包括黄梅戏的受众群会趋于细化,即不同的受众群会青睐不同的剧种种类。同样,不同级别的黄梅戏剧院应各司其职,省级应致力于在继承中发展黄梅戏,市级应进行黄梅戏的普及,而更小级别的剧院应该专心于服务基层。
梅果累累,可喜可贺
随后,一位女讲解员带领调研团参观了安徽省黄梅戏剧院史料馆。里面陈列着老一辈黄梅戏艺术家们的荣获奖项、剧院大大小小的各种奖项、珍贵的戏服服饰以及剧院整理的细致入微的发展档案等等。在惊叹于安徽省黄梅戏剧院取得如此丰硕的梅果之余,调研队员们又被老一辈黄梅戏艺术家们为黄梅发展无私奉献的精神所感动。史料馆里的累累硕果不仅激励着调研团砥砺前行,而且更加坚定了大家传承黄梅戏、保护传统文化的那颗心。
http://www.dxsbao.com/news/115043.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