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抔紫砂,一碗清泉,经由艺术之手的几番雕琢,交付烈火,便幻化出浑然天成的紫砂壶;染青,沥干,去灰,青白相间,朴素典雅,每一道工序都是艺术的蓝印花布呈现眼前。“美极了,它们是有生命有灵性的”七月,南京财经大学法学院两支实践小队分别踏上了宜兴和南通,开始了寻访老行当的旅程,古老艺术给他们带来的冲击是绚丽多彩的,当95后遇上非遗,还会碰撞出什么火花呢?年轻的视角下的老行当究竟是如何的呢?
提到非遗,总是没落老旧无人问津的形象,据随机访查,年轻人对非遗的了解更多受地域限制,当地学校往往会组织图书馆的展览或者博物馆一日游,而其他地区由于缺乏相关条件,往往没有了解的机会。同时在采访中,小学生对于非遗的了解微乎其微,学校的教育还没有介入,这是教育普及一块短板。
传统非遗在某种程度上,确实在消亡,它面临学习周期长,工作效率低,操作复杂,实用性差等问题“以国家级非遗南通蓝印花布为例,归根结底还是染布行当,即使申报国家级非遗成功,即使建立集传承创新经营于一体的南通蓝印花布博物馆,还被南通政府扶持为旅游景点,男人、年轻人从事这个行业,是要被看笑话、瞧不起的。南通以教育闻名,南通的孩子自是争先恐后地考大学,染布,不会是绝大多数孩子的志向所在。”队长祁新豫指出传承面临的困境。
“所幸还是会有很多年轻的血液不断注入这个行当,只是这种坚守没有为大众详知和普遍认可。”无独有偶,据黄妙演团队了解,宜兴大多数紫砂大师对新生力量都是欢迎的态度,即不管是不是本家或本村人员,来学习的都倾囊相授,所以有多少年轻人愿意投入到这个传统手工艺行业中才是最需要着眼的问题,走访过程中,丁蜀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校长表示“三成”的年轻人愿意回乡创业。
可见,并非非遗没落了,只是在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需要赋予它们新的形式来融入我们的生活,而年轻的一代,正是传承的主力军。正如采访清华美院硕士翟亚博时他说的:“吸引青少年主要有三点:第一点称之为“看到”,也就是说要陶瓷工艺或者是陶瓷产品正确的出现在他们的眼前;第二方面在审美,也就是说要符合年轻人的喜好,而第三个方面,也是比较现实,比较重要的方面,那就是价位,可能年轻人并不会花费高价购买。”这三点不止局限于陶瓷行业,放在整个非遗问题上也是适用的。
概括而言,可以说科技化导致手工遗产没落,全球化导致地域遗产的没落。拥有最后一批前任蓝印花布智慧成果的已经是90岁左右的老人了,按南通这边的风俗,蓝印花布大多是老人的陪嫁、要不留存至今也是压箱底的物品,都是要带走的,蓝印花布的抢救迫在眉睫。祁新豫的团队在我爱栟茶论坛、南通日报论坛等官方平台都以南京财经大学暑期社会实践小组的名义为南通蓝印花布博物馆发布紧急收集令,希冀有老人的子孙可以看到,愿意以捐献布料或者电子档案的形式为南通蓝印花布的抢救、保护、传承贡献一份力量。
“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知识产权保护”团队队长黄妙演对于非遗传承也给出了自己的思考:“相对其他非遗,紫砂技艺是实用器,它有固定的销售对象,与茶文化相捆绑也是现今走向世界、打开世界销路的方式之一,总之它的实用价值决定它的销售市场,而市场意味着利润和发展空间,这是年轻人创业的决定因素,我个人认为不如说是文化本身与经济相适应,文化是它销售的背景和噱头,任何行业的发展都无其经济价值不可分离。非遗的传承发展需要与时俱进,比如我们实践中参观的有些紫砂壶在造型和功能上的创新,“宫壶”是将榫卯结构与汉字“宫”的造型相结合,既融合了中国元素又有创意。”
95后具有年轻人的审美观、价值观等,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新时代的文化元素发展相适应能够使非遗形成有底蕴的新风尚。可以说这两支九五后的团队实践活动的新视角引起了我们对非遗保护的进一步思考,也期待他们后续持续跟进相关问题的表现。
(通讯员:任娜)
http://www.dxsbao.com/news/116850.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