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里乡
我们来自五湖四海,家乡各不相同,家乡的美食与它的文化历史一样源远流长。家乡小吃品种丰富,风味各异,我们虽然对家乡小吃虽然都有所了解,但是缺乏系统而深入的认识。走近家乡小吃,了解家乡的饮食文化,,这样既可以让我们更了解自己家乡美食文化,也可以让别的同学了解自己家乡的美食。因此我们确立了“食里乡”这一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主题。 希望通过此次活动,让更多的同学了解彼此家乡小吃,展现了自己家乡独特的风土人情和文化特征。我们尽我们的努力,搜寻家乡美味,为家乡打Call。
l嘉兴篇
1.阿能面
桐乡阿能面在1996年开的。当年,庄冠能夫妇在桐乡市区邵家桥边,用简易棚搭建起了一家小面摊。当时的简易棚里只能容纳一张桌子,外面再放了两张桌子。冬天的时候,外面冷得不能吃面,夫妇两人就用塑料布在棚外围一圈,这样客人们就愿意坐在外面的桌旁吃了。
由于阿能师傅的面味道独特,慕名而来的客人越来越多,许多熟悉他的顾客都亲切地叫他“阿能”。1999年11月30日,庄冠能有了房子正式开起了店,取名“阿能面店”。让庄冠能没有想到的是,14年后的今天,“阿能面“会有这么大的名气。据他讲,这几年,来他面店拜师学艺的就有六七十人,他们学成之后,都以“阿能面”的招牌自己开店。阿能告诉记者,这些分店所用的面都是从他办的加工厂拿的,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阿能面的牌子。现在,阿能徒子徒孙们开的面店有300余家。桐乡以及嘉兴的大街小巷的面店一下子都挂上了“阿能面”招牌,似乎阿能面就是好吃面的代名词。
2.榨菜
中国榨菜、欧洲酸菜和日本酱菜,被誉为国际三大名腌菜,以海宁“斜桥”牌为代表的浙式榨菜与川式榨菜齐名列为中国名榨菜之最,斜桥榨菜以其色香味俱佳、入口脆嫩而深受国内外客户的青睐。栽培的主要品种有“红卫半碎叶”等,生产实行标准化。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产品销售渠道的拓宽,海宁榨菜加工业迅速崛起,涌现了大批设备先进、技术力量雄厚的专业加工企业,并创建了一批在大陆、港台乃至欧美地区具有较高知名度的名优品牌,产品远销日本、泰国、马来西来、美国、加拿大及港澳地区。
说到榨菜,我是最熟悉不过了。小时候放暑假在外婆家每次都遇到榨菜的收获季节。那段时间可以说空气中都是新鲜榨菜收获的味道。由于榨菜是海宁的特色,所以我们腌榨菜都不是用盆子啊这些小型器皿,而是在窖(10米×10米)里腌制。
3.五芳斋粽子
作为一个嘉兴人,唤醒我们每日记忆,开启一天的一定是一份五芳斋的早餐。而最出名的一定是粽子。可以说,你可以在嘉兴任何地方看到五芳斋的身影。
浙江嘉兴五芳斋粽子是获国家质检总局国家地理标志(原产地)注册的产品,“五芳斋”商标是国家商标局认定的中国驰名商标。五芳斋在传承民族饮食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对明清两代极具盛名的“嘉湖细点”的制作工艺进行了现代化改造,现已形成以粽子为主导,集传统糕点、卤味制品、米制品、肉食品、蛋制品、酒、调味品等为一体的系列产品群。 五芳斋号称“江南粽子大王",以糯而不烂、肥而不腻、肉嫩味美、咸甜适中而著称 。
l盐城篇
1.伍佑糖麻花
串场河畔,盐城向南30华里有个古老的伍佑镇。该镇几经沧桑,然而生产的伍佑糖麻花却是久盛不衰。
伍佑糖麻花,因坯形如绳,俗称油绳。在抗美援朝期间,作为慰问品,曾送往朝鲜前线慰问最可爱的人。伍佑食品厂的糖麻花,1984年获省优产品奖,被国家旅游局列为土特名产之—。伍佑糖麻花是盐城伍佑地方传统名特产,状如双龙盘旋,小巧玲珑。以香、甜、酥、脆著称,是居家馈赠佳品。 伍佑糖麻花历史悠久,伍佑粮麻花呈红色,色泽鲜亮,状如双龙盘旋,小巧玲珑,入口油而不腻,具有“香甜酥脆”的特点,伍佑糖麻花内无白心,悬高一尺下落就全碎,是区别于外厂麻花的又一特点。伍佑糖麻花在万千茶食中受千万食客偏爱,是因其有不同于一般茶食的特点,这也是几百年来不为食客遗弃的原因。上品麻花皆有五大特点:一是外形吉祥,似双龙盘绕;二是色泽金黄,令人望而思食;三是入口香甜,回味无穷;四是酥脆适当,老少皆宜;五是贮藏简单,四季可备。而这些特点则是其它地区的糖麻花所不及的。
2.藕粉圆
藕粉圆是江苏省盐城市建湖县的地方传统名小吃。相传已有200多年历史。清中叶,有位湖垛(今建湖县城所在地)出身的御厨师,精心制作一种带有民间独特风味的宫廷点心——藕粉圆子,皇帝吃后大为赞赏。数年后,这位厨师告老还乡,便将制作藕粉圆子的方法带回家乡湖垛一带,随之这宫廷点心便在湖垛传开,直到今日。
传统的汤圆都以糯米粉作原料,而藉粉圆的制作可谓独具匠心,除以藕粉做外皮外,其馅心也很精美,是将腌渍过的糖板油丁,加光桃酥,以及金桔饼、核桃仁、花生仁等多种果料混合制成。藕粉圆既可作为时令小吃,亦可作为筵席佳肴,其特别是外层均匀圆滑,富有弹性,色泽透明而呈深咖啡色;馅心甜润爽口,汤汁带有浓郁的桂花味,品尝时清香可口。
藕粉圆清甜爽口,沁人肺腑。细嚼鱼香不绝,避肥腻之讳。营养丰富,有健骨益血之功能。建湖等地办筵席宴请亲朋,常不缺此点。途经建湖的客人,赴宴时,总盼有缘品尝以饱口福。著名作家巴金率访问团莅临建湖城时,曾品尝其味,交口称赞。1958年江苏省名菜名点评比中享誉全省。经济学家费孝通品尝后,在报刊上撰文评价,称之为“珍品”。
l无锡篇
1.小笼包
小笼包的样子定会让你垂延三尺。细薄滑嫩,白而透明的皮儿,仿佛轻轻一碰便会破开。就算十里之外的人也能闻到一阵包子的清香。 小笼包不仅色泽诱人、香气扑鼻,而且干脆爽口、五味调和。吃的时候,也是很讲究的:要先在皮儿上咬一个小洞,然后轻轻一吸,鲜嫩肥油的汁水即刻涌入你的口中,接着,红红的肉馅,鲜美的滋味,细腻润滑的口感,定会让你大饱口福。
于是我便去了熙盛源去品尝了一番具有无锡特色的无锡小笼包,进入店门向掌柜要了一砸无锡小笼包一份玉兰饼还有一份生煎,便开始美滋滋地品尝起来。
无锡小笼包,当地人又称小笼馒头,以皮薄卤多而誉遍沪、宁、杭一带,是江苏无锡汉族传统名点,已有百年历史。它选用上等面粉制作、选料精细、小笼蒸煮,南方口味。具有夹起不破皮,翻身不漏底,一吮满口卤,味鲜不油腻等特色。馒头紧酵皮薄、馅多卤足、鲜嫩味香,秋冬时,馅心中加入熬熟的蟹黄油,即为著名的“蟹粉小笼”,食时鲜美可口。
2.玉兰饼
玉兰饼玉兰饼创始于清道光十二年(公元1850年)由无锡孙记糕团店创制的,因正值玉兰花开时节而得名。做时选用糯米粉加开水糅合小块,做成饼胚,包入菜猪油、豆沙、鲜肉、玫瑰、芝麻等馅心,放入平锅用油煎烙,呈金黄色。品质以外皮香脆、内壳软糯、甜咸适口、香味诱人为好。 肉馅要事先拌好佐料,包在糯米和成的面里,然后下锅煎。煎好后的玉兰饼色泽诱人,外脆里香,江南一带的人常用来当早餐和豆浆一起食用,美味还不容易令人发饿。色泽金黄,外皮酥脆,馅心软糯。基本制作工艺是:糯米淘净浸泡(冬季12小时,夏季8小时)取出磨成水磨粉;面粉少许加开水调成熟浆,冷却后揉入水磨粉中,揉透,揪成剂子制成圆皮,包入鲜肉或豆沙、玫瑰糖等馅心,收口朝下,按成圆饼即成玉兰饼生坯,入平锅,加油(油至饼的一半)煎至两面金黄即成。
3.生煎
生煎又称生煎包子、生煎馒头,是流行于上海、浙江,江苏及广东的一种特色传统小吃,广受国人喜爱,材料有面粉、芝麻、葱花、猪肉、肉皮冻等。原为茶楼、老虎灶(开水店)兼营品种。馅心以鲜猪肉加皮冻为主,20世纪30年代后,上海饮食业有了生煎的专营店,馅心花色也增加了玉米、荠菜、虾仁等多种品种。形态饱满,上半部有黄澄澄的芝麻和碧绿的葱花,松软适口,下半部包底金黄脆香;馅心汤汁饱满、味鲜浓郁。生煎有讲究,须用平底锅,略抹一层油,将生煎整整齐齐地摆好(褶子向下),要一个挨一个,煎时应均匀地洒上一些水,最好用有小嘴的水壶洒水,以洒在缝隙处,使之渗入平锅底部为好。盖上锅盖,煎烙二三分钟后,再洒一次水。再煎烙二三分钟,再洒水一次。此时可淋油少许。约五分钟后即可食用。用铁铲取出时,以五六个连在一起,底部呈金黄色,周边及上部稍软,热气腾腾,为最佳。食时,皮有脆有绵,馅亦烂亦酥,香气扑鼻,回味无穷。真是一美好享受也。
l泰州篇
1.干丝
泰州素有水城慢生活的雅称,吃早茶必不可少,干丝是泰州早餐名点,一般有煮干丝和烫干丝。干丝洁白,姜丝金黄,另加一小撮虾米,浇上黄豆酱油和纯香小磨麻油,一经拌合,黄白相间,一碟食毕,齿颊留香。
2.功德林麻饼
泰州有三麻:麻油,麻饼,麻糕。这次我选择了位居老街的功德林麻饼,作为泰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功德林麻饼历史悠久,而现在唯一的传承人全师傅则有三十年的做饼经验,小小的一辆车几样做饼工具守住了老手艺。
3.巴黎香榭茶
钟楼巷,泰州最古老的街巷之一,老泰州人对他有很深的感情。房子虽然有点老旧,但复古文艺的装修风格令人耳目一新,置身其中仿佛到了世外桃源一般,让你远离尘世的喧嚣,放下纷繁的工作,寻求生活中的一片清净,点上一壶巴黎香榭茶,欣赏着《成都》的音乐,让你在不知不觉中忘记烦恼,在品茶的同时,再配上一盘炸鸡,邀上三五好友来柒号,一边喝茶一边聊天或者打牌,不失为一件美事。
4.味儿美包子
俗话说,好酒不怕巷子深,味儿美包子很好的证明了这一点,在海光附近的巷子里,在巷口就能够闻到香味,各式各样的馅配上软绵绵的外皮,每天饭点的时候都是排的长长的队,虽然地方很小很不起眼,但是是泰州人的记忆里的味道。
l绵阳篇
1.绵阳米粉
在绵阳,米粉是独具代表性的风味小吃。其中包含着牛肉米粉,肥肠米粉,酸菜米粉等等。米粉原本不是绵阳的土特产。同样是用米做出的粉,相比广东的河粉,海南的抱罗粉、云南的过桥米线,绵阳的米粉更谈不上什么名气。
但是米粉从萌芽到盛行,是伴随着绵阳市发展的。80年代,绵阳建市初期,街边小店便有米粉出售了。那时的粉相对粗一些,口味也不多,只分为清、红汤两种,即为辣味和白味。一大碗米粉从锅中烫熟捞起、浇上肉汁、加上两块肉,便算完成了。有汤有水,有肉有粉,价格也不贵,为平时爱在外面吃饭却不是很富裕的人提供了方便。
后来,绵阳的生活水平步入一个新的台阶,米粉的质量也有了提升。粉更细了,也有了众多口味之分:豌豆,肥肠,三鲜。辅料品种也多了起来——泡菜,葱花,大蒜,老姜。
2.魔芋豆腐
一盘香辣味十足的魔芋是四川人家乡的味道。吃到了地道的魔芋豆腐,也会让人有了一种好像回家了的感觉。
魔芋豆腐的制作并不复杂,首先要将其洗净并去掉表皮。随后切成小块,按照1:8的比例注入清水,并放到磨盘上进行研磨。反复研磨,魔芋变成了固液混合的糊状物。
此时厨房里已经升起来一台灶火,研磨好的魔芋放入柴锅中,加入少许石灰水,大火炖煮,2个小时后,魔芋将华丽变身。 在四川,魔芋豆腐在最常见的做法是与酸菜,辣椒猛火爆炒,朴实的魔芋顿时有了浓郁诱人的色泽。
魔芋的价值很高,其中含有大量葡萄甘露聚糖,被联合国卫生组织确定为十大保健食品之一。除了含有丰富的葡萄甘露聚糖,魔芋还含有多种维生素矿物质哦。
3.梓潼酥饼
梓潼烧饼又名‘薄脆子’,‘贡饼’,是梓潼名特小吃,和梓潼片粉,梓潼镶碗 一起称为‘梓潼三绝’。 据史料记载:汉代司马相如(字长卿)与卓文君客居梓潼长卿山司马石室时,常以酥饼伴酒吟诗,有“金樽美酒香酥饼,相如弹琴醉文君”的诗句留传至今。唐天宝年间,唐玄宗李隆基避安史之乱幸蜀,来到梓潼上亭铺,夜雨闻铃,非常思念已死的杨贵妃,以致茶饭不思,肝肠寸断。当地1以酥饼贡奉,玄宗皇帝一品尝,赞不绝口。从此,梓潼酥饼被列为朝廷贡品,故又称“贡饼”。
梓潼酥饼历史攸久,手工精制,风味独特,享有盛名。由于其独特的品质,传统的制作技巧和原生态自然环境的制约,具有与其他同类产品不同的优异特性。其形如满月、色泽浅黄、酥纹细腻、香而薄脆,具有余味悠长、淡雅恬静等特点。
l上海篇
1.豆腐脑
豆腐脑简称豆花,上海人喜欢叫豆腐花,豆腐脑虽与豆腐是同一家族,但又有区别。豆腐是凝固体,豆腐脑是半凝固的流汁。豆腐脑的制作工艺:先将净黄豆磨成豆瓣,去皮后放入清水中浸泡4小时左右,到豆瓣膨涨成发白时捞出,倒入磨浆机或石磨中磨成细豆浆,用布将细豆浆过滤,将取过豆渣的浆汁倒入铁锅里,用旺火烧开后,倒入专用桶内,再将熟石膏用清水化开,放入瓦缸内,将桶里豆浆趁热倒入,约5分钟,即成豆腐脑。再加入虾皮榨菜油条碎生抽的咸味豆腐花,搭配小笼包生煎煎饺,就是江浙上海一带常见早点。
2.葱油拌面
葱油拌面的做法非常的简单,把面煮开备用,准备葱油,在锅里倒油,等油稍热放入葱段,炸至焦黄,把葱段滤出,葱油就完成了,酱汁由糖,生抽,老抽调制而成,将酱汁淋在刚出锅的面上,放上葱段,淋上热葱油,一碗正宗的上海葱油拌面就完成了。还有一种方法就是捞出葱段的葱油中直接倒入酱汁,这样酱汁会十分浓稠,更加秀色可餐。说道葱油拌面,不得不说是上海的半张名片。全国各地都有葱油拌面,但还是上海的最为让人痴迷。除了车水马龙,高楼林立的大都市印象,烙在吃货脑海中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生煎包和葱油拌面。很多小伙伴都觉得葱油多简单啊,烧热油往葱上一浇不就可以了吗,并不是,那样做出来的葱油只不过把葱十分之一的香给激发出来,真正深入骨髓的香并没有激发出来。而真正的葱油,是需要小火满熬,就是熬出来的,熬香,让油温透过葱叶把葱香慢慢渗透出来。一碗正宗的葱油拌面是可以勾起许多老上海人的回忆的。
3.滋饭团
十年之前,在桥洞下摆摊的是一位头发花白的张阿婆,我只记得那时候一星期只能吃上一次糍饭团。小时候吃能吃到的美味不多,一个糍饭团,一口咬下去,外面甜甜软软糯糯的,里面的油条一点也不油腻,也是甜甜的,当真是回味无穷。如今,我再次来到桥洞底下,摊位的主人已经换成了张阿婆的儿子,张叔叔的动作十分熟练,一举一动,像极了当年的张阿婆。从炸油条到撒白糖到捏成饭团,动作都是一气呵成。“叔叔,来一个糍饭团还有一碗豆浆。”我到了之后,在摊位旁边的小板凳上坐下,随即张叔叔就端来一碗豆浆和一个糍饭团。只见那饭团外面裹了一层芝麻粉,这是从前没有的。“叔叔,怎么这上面多了一层芝麻粉呀”“哦哦,你好久没来啦,这是我改良的,加了层芝麻粉,更加香,你尝尝好不好吃啊”我轻轻的咬了一口糍饭团,原本那天天软软糯糯的糍饭团加上了芝麻粉变得更加香,咬上一口,唇齿留香,回味无究,可以称得上是点睛之笔了。再轻轻喝上一口豆浆,不似普通早餐店里的豆浆,这豆浆却有浓郁的鲜花香,饮时甘馨可口,回味无穷。小小的早餐店,尚且能够一直想办法创新,可想而知,偌大一个中国,其他行业,其他领域,创新能力一定也很强。阿阿
4.油炸大排面
走在家附近的小路上,一阵阵油炸的香味飘进我的鼻子,寻着香味我来到了那个熟悉的小小的铺面-陆记面馆。面馆里,那个熟悉的陆叔叔的身影正在做油炸大排,这香味就是这里散发出的。大排,是中国人最日常的食物,还是我们从小到大的美食记忆。这是一家典型的家庭式作坊,没有那么高大上却一览无余非常的敞亮,透着几分亲切,大到老板小到服务员都是一家人,都在忙碌各司其职,来来往往吃面都是街坊邻居,来了面馆冲厨房喊一声“老样子啊”就坐着位置上与旁边的邻居谈天说地,过了一会,面就端上来了,热乎乎地吃下去,就开始了美好的一天。我一来到面馆,老板便招呼我坐下,“弟弟,等一会奥,面和大排马上就好”就好像小时候,我坐在板凳上等待陆叔叔下的面和炸的大排。没一会,面和大排就端了上来。煎好的油炸大排一片金黄,看着就分外的诱人,轻轻撒上一丝椒盐,一口咬下去外脆里嫩,透着几分咸鲜。捧来一碗红汤细面,碗里赤红色的汤汁上浮着淡黄色的面条,虽然看上去是那么的普通,但当我张开嘴,深深吸气,就能闻到汤汁的咸香,面条的芳香。我尝了一口,那面还是记忆中的味道,那大排也还是记忆中的味道。世事纷扰岁月沧桑,择一处小巷深处,吃上一碗油炸大排面,人生一大享受也。
l南京篇
1.金牌响油鳝糊
不可不尝的南京传统名菜,选用笔杆粗细的鳝鱼,烫熟划丝,掛浆滑炒,上桌前再用滚油冲浇,滋滋作响。烫、滑、润、肥、香。
2.莲湖糕团店
该店以苏式甜点出名,凭借桂花夹心小元宵、五色糕团入选“秦淮八绝”!不仅这两样,莲湖糕团店还有千层糕、卷心糕、如意糕、青米糕、马蹄糕、豆沙米糕……看着玻璃罩子里的各色糕团,很多女孩子就走不动道了,当下买一块边走边吃,也是夫子庙的街头一景。虽然对糕团不是很喜爱,但我还是没忍住买了几块青米糕和马蹄糕,哇,入口软糯Q弹不粘牙,而且很管饱,我吃了两个就微饱了。
3.鸭
南京盐水鸭制作历史悠久,积累了丰富的制作经验。鸭皮白肉嫩、肥而不腻、香鲜味美,具有香、酥、嫩的特点。而以中秋前后,桂花盛开季节制作的的盐水鸭色味最佳,名为桂花鸭。中华门城堡有个钓鱼台巷子,巷口有个陈林鸭子店,他家盐水鸭甩好吃,每次我妈路过他家都会真空打包几只鸭子回来。
“没有一只鸭子可以活着离开南京,没有一个南京人可以一天不吸鸭。”这句话是有一定的夸张成分,但是南京人无论干什么都可以和斩只鸭子扯上关系。在南京吃鸭子相当随性,无论什么时候都可以去斩鸭子吃。盐水鸭、板鸭、酱鸭、烤鸭、鸭血粉丝汤、鸭油酥饼、鸭四件、烤鸭肠……金陵无处不吃鸭,金陵鸭无处不可吃。
l淮安篇
1.软兜长鱼
要说淮安最出名的一道菜,“软兜长鱼”绝无争议。一是因为“长鱼”实在是淮安人的最爱。所谓“长鱼”,普称黄鳝、鳝鱼,以江淮地区的鳝鱼为佳。淮安曾有厨子可以用鳝鱼的各个部分做出108道菜,称为“全鳝席”,为淮扬菜中的经典宴席。二是因为“软兜长鱼”有“共和国第一菜”之称。新中国成立前夜举办的开国第一宴,以淮扬菜为主。当时从淮安选调了两个厨子进京,带去了淮安的鳝鱼。“软兜长鱼”是作为第一道菜上桌的。所谓软兜,有“三兜”之说,一兜是指古代氽制长鱼,将活长鱼用纱布兜扎,放入带有葱、姜、盐、醋的沸水锅内,氽至鱼身卷曲,口张开时捞出。取其脊肉烹制。二兜是指成菜后鱼肉十分醇嫩,用筷子夹起,两端一垂,犹如小孩胸前的兜肚带。三兜是指食用时可以用汤匙兜住。故名“软兜长鱼”。)图二就是我亲自去乡下抓的新鲜野生长鱼,肉嫩,味美,营养丰富。我自小便喜欢吃这道菜,百吃不厌。可以说是我最喜欢吃的淮安美食了。记得奶奶告诉我说,软到长鱼曾作为淮安府的贡品之一恭贺慈禧七十大寿呢。
2.淮安茶馓
说一个淮扬菜中的点心,那就是“淮安茶馓”。淮安茶馓又以岳家茶馓最为著名,其店铺坐落于淮安最负盛名的古镇河下。茶馓是用红糖、蜂蜜、花椒、红葱皮等原料熬成的水和适量的鸡蛋、清油和面,然后反复揉压,搓成粗条,捻成面团,搓成或抻成由粗细匀称、盘连有序的圆条构成环壮物放入油锅炸至棕黄色即成。茶馓营养丰富,清代一度作为官员上贡的贡品,1930年选赴巴拿马参加世界特产大会获奖。记得爷爷喜欢吃茶馓,我总是会跑到这家正宗淮安茶馓店给他买茶撒。
3.高沟捆蹄
高沟捆蹄是一道名菜,属于苏菜系,此菜色泽酱红,咸鲜香甜,鲜嫩可口,食之不腻,细嚼慢品,回味无穷。以猪肉为制作主料,高沟捆蹄的烹饪技巧以卤菜为主,口味属于咸甜味。此菜为涟水县高沟镇特产。自古就流传着中秋向后日渐凉,高沟捆蹄相争尝,购货客人如云涌,只悉生产供不上的民谣。
4.涟水鸡糕
“涟水三件宝,曲酒捆蹄加鸡糕。”因此说了捆蹄,不得不说说涟水鸡糕了。涟水鸡糕是涟水地区传统糕类特产。鸡糕细嫩,造形雅致,营养丰富,深受老人喜爱。制作鸡糕是以鸡胸脯肉为主料,配之以适量的鲜虾仁、鸡蛋、山药、豆粉、葱姜汁等辅料,加上十多种调味品制作而成。
l柳州篇
螺蛳粉
柳州地区小吃众多,口味多以酸辣为主,其中尤以螺蛳粉最为出名。如今,柳州螺蛳粉已经成为人气网红小吃,在微博等各大媒体网站上都能看到主播的试吃视频,店面开遍全国各大城市乃至国外,袋装螺蛳粉更是畅销海内外,许多外国友人都曾上传过试吃螺蛳粉的视频。螺蛳粉已成为柳州美食的代表,外地游客来到柳州必定要品尝当地最地道的螺蛳粉才算“不虚此行”。
l苏州篇
1.鸡脚旮旯
鸡脚旮旯开在平江路叉出去的一条小巷子里,门口挂着黄底红边的旌旗,上面写着“江南特色小吃鸡脚旮旯”,店外有少量简易露天座位。他家主打的鸡脚软糯清淡,几乎人手一包,经常出现顾客从店内一直排队到店外的景象。
2.虞山蕈油面
蕈油面,最早只是常熟兴福寺和尚食用的一道素食,后来得到了食客们的青睐。1947年10月19日,宋庆龄 宋美龄姐妹畅游罢兴福寺,在寺外林中野餐,一碗兴福蕈油面端上桌,清香扑鼻,宋氏姐妹品尝后觉得名不虚传,更是赞不绝口,连声道:“好、好、好,想不到小地方有这么好吃的菜和面”。
这种面的“浇头”是正宗的产自虞山的松树蕈,这是一种附生在松树根部的野生食用菌类。虞山多松林,每到春秋季节,特别在雨后,就会长出许多蕈来。这蕈的颜色一如松树皮,呈淡棕色;形似开了伞的蘑菇,但显得更瘦长苗条;质地也略带一点松树的“坚韧”,比菜场里卖的蘑菇更富含纤维素;其味也更胜一筹。
3.苏式绿豆汤
其实我从小到大对于绿豆汤的印象都是像上图那样的,直到上大学来到了泰州,军训的时候无意间在食堂窗口买了一杯绿豆汤,从那天起我才知道除了苏州以外的地区,绿豆汤都是绿豆“糖水”。
在苏州人的心目中,酷暑难耐的夏季,一碗苏式绿豆汤无疑是解暑佳品。绿豆汤的制作方法其实很简单,提前蒸好糯米饭,煮好绿豆并沥干,等到要吃的时候,碗里舀一勺糯米,一勺绿豆,加入绵白糖,喜欢甜的可以多一点,根据自己口味,再加入蜜枣,冬瓜糖,金桔,红绿丝,葡萄干(可根据自己口味选择),最后加满一整碗的冰镇薄荷水,绿豆汤就制作好了。当然,现在还有一些网红吃法,比如加入芋圆等,料更足更丰富,总之,糯米、绿豆和冰镇薄荷水是一碗绿豆汤的精髓所在,其余呢就任君选择啦。
4.冷结馄饨
冷结馄饨也算是夏季佳品之一,在炎炎夏日里冷结馄饨和绿豆汤就是最佳拍档,当夏季的高温影响了你的食欲,你就可以选择吃这两样,既消暑解渴又填饱了肚子。
冷结馄饨的做法也非常简单,包好的馄饨沸水煮开浮起后,用隔水勺捞出,放入那种镂空的篮子里,用风扇急速吹凉后,放入盆中用精制油或香油拌一下(防粘)。然后再根据自己的口味将花生酱(或芝麻酱)用水调开后,加盐、醋、辣酱油、辣椒油、香油,调制成蘸料后,可以倒在盘中的冷结馄饨上拌着吃,也可用馄饨一个个地蘸着吃。
l淮阳篇
1.盖家锅魁
由黄集乡盖庄盖老殿始创于清光绪末年,传其子盖长荣,先后两代。其锅魁无磺、无碱、馍味香甜。做法是:用开水烫面提酵,接面二至三次,上杠搋软,再用手反复搓揉,达到光滑油亮,色如雪团。做成圆饼(或半圆),靠锅边粘贴,武火烧成一面喧白一面焦黄,不霉不坏,出锅后就是味道鲜美、外焦里软的独特锅魁。
盖家锅魁问世后一直受世人喜爱,30年代已居淮阳馍业之冠,名扬周围数县。现营业点常设在城关南十字街路东,每天下午四点上市,供不应求。因淮阳盖家锅魁远近闻名,所以,历年太昊陵会期间,周围数百里的香客,游人多以能捎回盖家锅魁,全家共享为幸。
2.张家驴肉汤
张家驴肉汤,系清汤炖驴肉而成,此汤肉汤分明,肉烂而不腻,汤色白似乳,浓郁开胃,香味扑鼻。或伴食、或下酒、细细品之,余味悠长。自清道光年间到建国初,县城内驴肉汤均有张家独家经营。当时此汤远近闻名,不论是达官贵人,还是过往商贾,乃至乡村野夫都以在淮阳县城能喝到张家驴肉汤为一大乐趣。另外,张家驴肉汤店还配有"驴白血",更是上品中的精品。驴白血系张家祖传绝技,用驴血加工炮制。形状似脑非脑,似蛋非蛋,白而细嫩,色香味俱佳。此食品营养丰富,可大补元气,养血安神,老少皆宜,食者称绝。
3.淮阳馄饨
淮阳馄饨始于民国初年。当时的饭业老板范好德以经营馄饨、小笼包子出名。为了创出牌子,他走南闯北,吸取南北诸家馄饨之长,结合淮阳人的口味,创出了带有淮阳地方特色的风味小吃。其做法是:用清炖鸡汤,下肉馅面叶,再沸冲加工好的鸡丝、海米、榨菜、紫菜、粉丝、海带、小生氽丸、鸡蛋皮丝,然后加适量小磨油、味精、陈醋、料酒、酱油、香料等调味品。根据季节,还可以加蒲菜、金针菜、韭菜、香菜、蒜苗、荆芥等鲜菜。其味道鲜美,清利爽口,香而不腻。
中国人说:靠山吃山、靠海吃海。这不仅是一种因地制宜的变通,更是顺应自然的中国式生存之道。从古到今,这个农耕民族精心使用着脚下的每一寸土地,获取食物的活动和非凡智慧,无处不在。
不同地域的中国人,运用各自智慧,适度、巧妙的利用自然,获得质朴美味的食物。能把对土地的眷恋和对上天的景仰,如此密切系于一心的唯有农耕民族。一位作家这样描述中国人淳朴的生命观:他们在埋头种地和低头吃饭时,总不会忘记抬头看一看天。人们也懂得用五味杂陈形容人生,因为懂得味道是每个人心中固守的情怀。在这个时代,每一个人都经历了太多的苦痛和喜悦,中国人总会将苦涩藏在心里,而把幸福变成食物,呈现在四季的餐桌之上。让我们继续搜寻家乡美食,为家乡打call。
http://www.dxsbao.com/news/123091.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