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功老粗布——唤起千年古纺技艺
信息来源:经管学院 作者:孙宇彤 王新悦 齐玥/文 贺婷/图
团队合影
粗布手艺人向我们讲述《回文织锦璇玑图》的故事
粗布手艺人向我们演示织布的过程
队员体验织布
近期,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8暑期三下乡经管学院“赴咸阳粗布文化调研团”来到陕西省咸阳市武功县,走进当地知名的粗布企业——苏绘合作社,参观了粗布制品,与传统粗布手艺者进行了访谈,了解了粗布的历史故事,并亲自学习操作织布机。
追根溯源——《回文织锦璇玑图》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1650多年前,武功一位名苏蕙的才女由于思念远在边关征战移情别恋的丈夫,写了这封富有巧思的情书,誓要追回爱情。为了防止书信在传送过程中自己被雨水打湿,想出用五彩丝线将此织在布上。普通女子最为熟悉的织布手艺,便成了寄托思念与爱意的方式。《回文织锦璇玑图》共八百四十一字,字字珠玑,将过往的欢声笑语,幸福时光一一展开。“知妻莫若夫”,苏慧用她的真心与才华打动了她的丈夫,使他回心转意。
上下求索——对话粗布大师
粗布手艺者谈到,由于以前家家户户都在做织锦,所以她们那一代在孩童时期对织布就有着浓厚的兴趣,自己上机子摸索着如何使用。在稍大些年纪的时候母亲会手把手教给她们织布的技艺。而今,愿意学习织布并且以此为生的年轻人寥寥无几,多数现在仍在织布的手艺人是农村里无主业的妇女们。粗布的制作是一个繁琐的过程,对环境条件有着严格的要求,比如刷线要在无风、无雨的天气下方可进行。正因如此,这种手工织出的布料比机织布的手感要更加亲肤,品质更加优越。
同时,粗布手艺者对粗布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问题颇为感慨,售价的昂贵以及机械化的批量生产对传统粗布产生了巨大冲击。坚守品质,改革创新一直是一项工艺发展的动力。时代在进步,不想被代替,就要寻求新意。“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粗布的制作工序繁复,工作量大,如何在不影响质量的同时改进技术,需要技艺传承者的巧思、钻研与相关部门的鼓励、支持。如何在扩大粗布影响力和减少商业化对传统的浸染取得平衡,也是需要考量的问题。
躬行之乐——体验织布工序
观看了朱老师在织布机上游刃有余,梭子在两层布之间来回穿梭,一踩一拉,花纹便一点点浮现,令人叹为观止。“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见到队员们兴致极高,朱老师便手把手教队员们操作织布机。认真聆听着老师的指导,队员们遵循严谨的步骤,专注在手脚的协调配合上,感受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温度与厚度。体验后,队员感叹,这门技艺不仅需要心灵手巧,还讲究合适的力度。成就一项艺术品真的不容易。
十九大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地大问题。这充分体现了党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担当。当代青年有责任保护中华几千年文明孕育出的优秀传统文化,积极挖掘它的当代文化价值,让它生生不息。与粗布一样,知名度不高、继承人也越来越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散落各地。只有共同努力将它们延续下去,才能在华夏儿女内心深处增添文化自豪感。
http://www.dxsbao.com/news/124034.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