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后的空气是如此的烦闷,好在皖南村落狭促的巷道给燥热的夏日增添了几分阴凉。极目远眺,远处群山腰间飘荡着密麻的闲云。
拐过几条悠长的古巷,在碧波荡漾的常溪河旁,我们见到了那充满古韵的胡开文纪念馆。纪念馆为三开间,大门朝东,上额饰有砖雕花纹,上方有一匾额,写有“胡开文纪念馆”六个行草大字,这是前国家主席胡锦涛同志代转由中国书协主席沈鹏亲自题签的。行至馆内,我们受到了纪念馆负责人柯最燕女士的热情接待。柯女士向我们介绍了胡开文墨号的历史和徽墨的制作流程,同时她也向我们展示了胡开文祖创的名墨,如:如丽龙珠、古瑜糜、千秋光,以及荣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的"地球墨"等。我们被各式各样的墨深深地吸引着,感受到了这一艺术珍品散发的魅力。从柯女士的介绍中我们得知徽墨是上庄的特产之一,素有拈来轻、磨来清、嗅来馨、坚如玉、研无声、一点如漆、万载存真的美誉。制墨的过程极其繁琐,一块徽墨的制成,要经过采松、造窑、发火、取烟、和制、入灰、出灰、描金、晾干等近十道工序。其中以晾干最为繁琐,需在无阳光照射的干燥室内自然风干定型,且受到天气季节的限制,过冷和过热墨块都无法成形,一块大型墨锭的制成有时需花上十年的时间。
图为柯最燕女士在向实践团成员介绍胡开文墨号
柯女士的介绍激起了我们对制墨过程的极大兴趣,于是在她的引荐下我们来到了上庄老胡开文徽墨厂,近距离观察制墨流程。刚来到墨厂门口,我们便感受的墨厂负责人胡嘉明老人似骄阳般的热情,他高兴地与我们合影,随后让我们任意参观。墨厂里,工人们一个个凝神聚气,全身心投入在制墨中。参观中我们了解到该厂著名的高档油烟墨有超顶漆烟、贡烟等,自设炼烟工场,精工薰制各档油烟,配以优良皮胶、麝香、冰片等珍贵药料,精工制成。徽墨制造工艺的精湛不得不令我们叹奇,我们从中体会到了中国传统技艺的深邃,感受到了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图为老胡开文墨厂的工人在锤炼墨块
一块墨块从松软的墨泥到固定成形要经历墨工一万次的捶打,看到墨工在捶练墨块时,我就不禁感慨我们不就像这墨泥一般吗。从最初的松软无用到后来的坚韧有才,我们何尝不是在学校和社会的千锤百炼中磨练了刚强的意志和过硬的本领。在这锤炼的过程中,有许多墨块经受不了这艰辛的过程开裂了、变形了,他们的价值也就消逝了。我们在学校的培养中是否忍受住了艰辛,将自己的价值发挥到最大呢?我不禁反问自己。
图为老胡开文墨厂的工人在给墨块修边
离开胡开文纪念馆的时候,天空突然降起了大雨,我们坐在纪念馆抄手游廊里听着雨声。此刻的上庄,就像一块沉默的古墨,被时光研磨,又在水中慢慢洇开,生动了整个皖南。我想我们为何不也当一方惊艳的徽墨,在国家这方砚台中研出最浓厚的色彩,书写最华美的人生。
http://www.dxsbao.com/news/128983.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