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面去!吃面去!吃面去!”
队长说我们惟真守望实践队最后社会实践地点时间定下来了,8月14日去山西看看那些巧娘们如何靠自己的双手脱贫致富。我心里想,好啊,调研之余,可以与美味佳肴为伴,我们选择了一个从口腹到灵魂都能得到高度满足的地方。可是,队长眼神却写满“应付”两个字,但是我打心眼觉得在山西控制食欲是需要钢铁般意志的,若非要我点名说长道短的话,那就是鼎鼎有名的刀削面。
如今:匆匆一面
社会实践第二天,我们女子小分队在旅店前碰到一个面食档口,一个老奶奶主打“山西刀削面”,5元一碗,生意兴隆。兴致勃勃吃过两口以后,就想找老奶奶讨教一下,您这不是山西刀削面啊,山西刀削面不长这样啊——这么厚,这么硬,这么油,汤是汤,面是面,就算点缀几块豆腐干也生动不起来呀!
后来,老奶奶摆了摆手,指了指菜单上的“刀削面”这三个,不知道是不是老奶奶觉得小姑娘吃碗5块钱的面还这么计较。不是我矫情,我也不是一个喜欢找麻烦的人,只是觉得跟心目中的模样有些许落差,山西的刀削面怎么会如此的粗糙家淡。山西的刀削面,当我写下这几个字,它们光润的样子和丰饶的滋味都在我的脑子里热腾腾冒着香气,薄薄的,弹弹的,和油花浮动的卤汁交融在一起,顶着一小嘬翠茵茵的蒜苗,闻一鼻子就饥饿旺盛。
实践队员晚餐,山西当地面馆的刀削面。赵英豪摄
儿时:心心念念
儿时听过一首山西民歌《夸土产》在耳边回荡,其中让我刻骨铭心的就是“榆次太原祁县城,拉面削面香死个人。”孩提时,电视频道里,山西地界儿高天厚土,乡人情感充沛,动不动就用死去活来形容爱憎的极致。拉面削面自然香不至死,却极具一口活着的美妙滋味。依稀记得《舌尖上的中国》,拉刀削面前,锅前站一位光头师傅,头顶砖面的面团,一面吆喝,一面双手翻飞,削出的面条蝴蝶一般一双一对飞进身后几米远的锅里,吃不着光看看都很过瘾。
据说,老到的刀削面师傅一分钟差不多能削出一百多分刀削面。噌噌眼花缭乱之间,面团上只留下波浪一样均匀细密的削痕,飞出去的面片根根半尺长短,又细又薄,汤里一滚,便更加晶莹、光滑、富于弹性、像美人的腰肢细腻柔软。当然花哨的技艺不是重点,也不是是好吃,是制作人的用心。
终于到了品尝美食的时刻,都说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食物界不能光看颜值,今天的面是扁的,薄的,但再扁再薄你一筷子也挑不断,一两根就捞满一碗,吃起来吸溜吸溜的,从溢满醋香芝麻香的卤汁里钻出来、滑过唇齿的面条和舌头缠绕在一起,带劲极了。我觉得,这口感跟拉面的用心密切相关,拉面是一个踏实细致的活儿,拉面拉的好,水要不冷不热,面要不软不硬,揉出力道,盘出弹性,刀工均匀,手劲轻巧,一把面一扣再一扣,纤细剔透坚硬不断。会吃面,才能读懂山西的风土人情啊!
离别:留住不同的感情
山西人是麦田的守望者,更是麦香的守望者。他们对于面用心用情。山西人发掘并成全了“面”多姿多彩的美名,面滋养和塑造了山西人温良厚朴的性情。让我常常怀疑:麦田真的是两河流域孕育的么?难道不像这里的人一样是这块水土的天造地设么?我想,山西之所以“一面之缘”在山高海深的中国饮食界树立起赫赫声名,并不完全在于她繁复的花样和口味,而更缘于她大地般深厚的“人民性”。当然你可以在很多场合看到山西大厨把一根拉面拉的细若银丝叹为观止,可以看到如八宝盆景一样的花馍色彩炫目巧夺天工。
但如果你问哪家的面做的最好吃,我一定会说“我奶奶的手艺,大新疆的拌面”对于吃这件事,只有家家炉前那双天天和面的手,那口天天煮面的大铁锅,那块天天擀面的榆木案板,才能深深领会每张嘴的挑剔和喜好,了解每个胃要的软硬厚薄,才契合每颗心私藏的最好,这才是手工的精髓和可以抵达的灵魂。我们总是向往去往很远的地方,但却永远也忘不了家乡的味道。
队友在巧娘宫基地奔跑的身影。赵英豪摄
在山西社会实践的几天,我每晚都对自己说:奔跑吧,少女!日子就像一团面,生活给我空间,我就抖擞成一把龙须面;成长失去弹性,我就盘屈成一盘新疆拌面;再稀里糊涂,也要一根一根拔成碗剔尖儿;最不济也要煮成一锅拨烂汤吧?总之得活出点样式和滋味!
http://www.dxsbao.com/news/135582.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