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是每个人心灵的港湾。为了引导青少年感受家的温暖,7月中旬,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赴罗河“手写记忆”支教团队带着东风村的孩子们开展了“我爱我家”活动,通过多种形式助力乡村孩子营造亲和融洽的家庭氛围,为青少年健康成长打下基础。
一家人,心朝着同一个方向眺望
“因为我们是一家人,相亲相爱的一家人……”志愿者以一首《相亲相爱一家人》将孩子们带进亲情课堂。温暖的旋律缓缓流进孩子们的心底,有些孩子跟在后面小声地哼唱起来。紧接着,志愿者提出问题,“听完这首歌,你想到了什么呢?”孩子们开始小声交流起来,很多小朋友积极举手。“这首歌很好听,我觉得很温暖。”一个小男孩有些不开心地说,“爸爸妈妈经常吵架,我希望我们家能永远都相亲相爱。”
歌词中有这样一句话,“我喜欢一家人,心朝着同一个方向眺望”,志愿者问孩子们,何为“心朝着同一个方向眺望”?可能是问题有难度,也可能是孩子们不知道该如何表达自己的想法,教室里一时很安静。一个年龄稍长一些的孩子回答道,“我们一家人都希望我能考上大学。”的确,在条件较为落后的农村,很多家庭最大的希望和心愿便是孩子能够学业有成,称之为“有出息”。志愿者肯定了孩子的回答,并勉励他努力学习,实现梦想。“我爸爸妈妈都希望我学好英语!”“我们一家人都希望奶奶早点好起来!”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讨论着。
“心朝着同一个方向眺望”,决定着家庭关系和未来家庭命运的走向。简单的一首歌曲,引发了孩子们许多感想和思考,勾起了他们内心对于自己家庭的种种回忆。
散文中的亲情,传播爱的正能量
为了让孩子们更进一步体会到亲情的珍贵,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志愿者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带着孩子们一起赏析作家莫怀戚的散文《散步》。志愿者通过整体把握、细节切入、细品慢读、静听深思逐步引导孩子们体会蕴含在“散步”这件小事中的浓浓亲情。
“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志愿者对孩子们说,孩子在幼年时期总是会得到父母无微不至的照顾,而等到父母年迈时,也应当得到儿女的悉心赡养。《散步》一文中的主人公在母亲年迈时背着她散步,陪伴母亲度过晚年。“那孩子们,你们会为父母做什么呢?”志愿者一句简单的提问让课堂再次活跃起来,“我会帮妈妈洗碗!”“我在家每天都做家务,让妈妈不那么累!”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地说着,教室里不时响起热烈的掌声。
平凡生活中流淌着的亲情,滋润着孩子们的心灵,也给予着他们最温暖的皈依。
恨时间为什么不能慢点走……
在支教期间,志愿者经常与学生家长沟通交流,多方面了解孩子们的情况。“孩子现在大了,有事情也不愿意说,和我们说话也少了。”这是许多家长共同的焦虑。志愿者明白,青春期的孩子与父母交流有障碍是常见的事情,需要耐心加以开导、关怀。
于是,志愿者别出心裁,开展了“鸿雁传书”的活动,让孩子们用书信的方式对父母说出内心的话。“爸爸妈妈,我已经懂得你们的不易,你们是为了我有更好的生活条件才不得不把我交给爷爷奶奶,我理解。我渐渐看透了时光对你们的侵蚀,那鬓间的一丝丝白发,看久了眼泪都不由自主地掉下来,恨时间为什么不能慢点走,让我再多看看你们年轻的样子……”这是一个长期留守家中的初中女孩写给父母的信。一句“恨时间为什么不能慢点走”,道出了多少孩子的内心独白!许多孩子都在书信中表达了对父母的理解、对自己不听话的惭愧、对父母的感恩,懂事的话语读来让人欣慰。
今夏七月,安徽师大志愿者多形式关怀乡村留守儿童,引导其体会家庭的温暖、亲情的珍贵,教会孩子们用另一种方式与父母“交流沟通”。也许这些孩子现在还无法深刻体会“家”的真正含义,但志愿者用爱心牵起了孩子们的手,和他们一起“散步”回家,让他们自己主动去发觉家的温暖,从而促进亲子关系的和谐融洽,营造良好家风。
http://www.dxsbao.com/news/136503.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