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一直以来都是一个神奇的城市。通常在外省别人问你是哪里人时,你会回答自己的省份,而我即便在澳大利亚,当他们问我“Where are you from?”,我的回答依旧是“I’m from Wenzhou.”就是这么任性。温州作为中国在国际上最有知名度的非一线城市,温州人的身影可以说是遍布国内外,欧洲、美洲甚至非洲的许多产业,温州人身上的特质甚至被拍成了电视剧《温州一家人》并广受好评。那么如此独特有趣的温州,如此特色的经济模式,到底有什么奥秘呢?成因又是什么?
怀揣着以上的问题,我们开始了改革多地调查温州小分队的调查之旅。温州小分队由我和马宁两人组成,我负责采访及文字整理,她负责摄影摄像以及后期的宣传工作。说来惭愧,虽然我生在温州长在温州,对温州其实却了解不深,不过也正好以此次社会实践为契机,加深我对自己家乡的了解。
为了调查与走访更有目的性和可行性,我们在实践前先进行了一些准备工作。我们事先在网上搜索了一系列与温州改革开放历程有关的资料,在对“温州模式”有了初步的了解,对温州的经济特色有了基础的认知的情况下,最终决定调查方式为走访温州特色的经济构成——小微企业和手工作坊。在小微企业方面,温州市的经济产业在不同地区还有更详细的分布,我们调查的具体地点是温州市苍南县,针对此地点,我们通过搜索最终锁定,要对当地的特色产业印刷业和纺织业进行调查。通过各方搜索与联系,我们最终获得了天成纺织有限公司和奇美包装有限公司的接受地证明。在手工作坊方面,我们决定随机选取一条家庭作坊分布密集的街道,分头行动,各自采访手工作坊的从业者,了解形成背景和客户来源以及收入情况等等。
走访小微企业的第一站,我们先去了奇美包装印刷厂。这是一家兄弟三人共同经营的企业,兄弟三人自改革开放后不久的八十年代中期便开始外出谋求商机,并最终决定从事印刷业,十几年的经营下从一个小作坊逐步发展为工人五六十人规模中上的小微企业。在老板的带领下我们进入了生产包装袋的厂房内部,了解了工作人员的分布及工作日常,老板还自豪的向我们展示了一些近年引进的先进的大型设备以及产品,我们一边听他的解说,一边进行摄影工作以及记录下解说内容。因老板较忙,参观完毕后对他只进行了简单的采访。
第二站,在种种机缘巧合下,我们去了事先未能拿到接受地证明的八艺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这家公司的厂房并未与工作区域一起,因此我们实践内容为参观成品展示并采访负责人。与前一家公司不同,这个企业成立时间较短,只有几年,老板也较年轻只有三十多岁。或许因两位老板所处的年龄段不同,在采访中我们还发现了非常有趣的现象,第一家公司老板坦言对公司进一步做大做强没有太多的打算,经营至如此规模,有时候维持公司也不仅仅是为了盈利,还有相当一部分是抱着可以提供工作岗位、提升GDP、回馈社会的想法,让我一改往日对商人只重利的偏见;而在第二家公司的老板在被问及企业未来的发展时,则表现出了勃勃野心,但他说能力越大责任越大,一个人肩上背负着一个企业的前途给他带来了不小的压力,虽然所有的创业者都会想要把企业做大做强,但是到了这个阶段,比起扩大企业规模,他更希望做精做细,提升净利润率。
在采访这些创业者以前,我对于温州的小微企业了解不深,也一直好奇为何温州小微企业遍地,按理说即便质量参差不齐也基数庞大,为何始终没有一个庞然大物的代表性企业。而通过与创业者的交流,我想或许是因为时代更迭也或许是人各有志,比起从前的一味逐利,现在的人们如创业者也开始更加注重个人世界的自由,小微企业的盈利始终有一个上限,而在个人可以把控的范畴内,或许未必需要把规模扩张的那么大,这或许也是温州人自由“不安分”、不走寻常路的表现吧。
当然采访中我们也没有忘记采访的主要目的,了解改革开放后温州模式的成因,以及了解温州政府对于自主创业有什么政策上的支持,作为一个当代大学生,出于对未来求职的初步了解,我们额外询问了如今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如何、与以前相比有何转变。通过对两家企业老板访谈资料的概括总结,我们得出,温州模式的成因较复杂,主要原因是温州地区可利用资源少,土地等资源匮乏,因此改革开放的契机下,大多父辈选择走出去,自行寻找商机;又因为根基尚浅且人员分布零散,没有真正所长之处,起初大多温州人只能选择“跑业务”,接触一些小本的经营,逐步形成了“小商品、大市场”的发展格局,也就是温州模式;还有一个可能原因是温州人骨子里确实有一些“不安分”的因子,养成了温州人大胆肯干用于开拓创新的精神品质。
一开始很好奇,为何中国独独温州创业者人数如此之多,是不是政府有什么措施促使人们创业。然而事实是不像很多地方政府为了鼓励创业增加岗位,对创业提供了许多政策上的支持和便利,温州政府其实一开始对创业并没有太多政策上的支持,主要的支持是到达一定产值后会给予部分补助,如减免房租以及融资方面的便利。毕竟温州自主创业者实在太多,创业对于温州人而言是一种很常规的行为。就像其中一个创业者跟我们讲的一个玩笑:温州的小孩子从小耳濡目染做生意到什么地步,小学的时候拿到课本第一反应不是看目录而是先摸一下纸质。这就是社会环境对人潜移默化的影响,或许改革开放后初代的温州人是迫于生存环境压力选择外出谋求商机,但后来者更多是氛围环境使然。如此一代代沉淀下来,自然形成了温州人从商多,敢于大胆创新的“温州精神”。
而在人才需求方面,通过采访得知,小微企业现在对人才的需求逐渐从专业要求高经验丰富者优先,转向增加对持续学习能力和习惯的考量,不一定工作经验丰富,能快速融入新环境、服从的同时不失创新精神的白纸是人才需求的重点,这也为我们之后求职提供了新的思路。
走访小微企业后的第二天,我们选取了一条距离居住地较近的街道进行家庭手工作坊走访。最初,采访并未如预想的那样顺利,有许多手工作坊从业者拒绝我们的采访并叫我们离开,或是因繁忙而难以接受采访,且从事手工作坊的大多学历不高,对于我们的采访问题有些一知半解,令我们一时难以获取有效信息。我们两人经过讨论,决定分头行动,通过大量的采访尽可能多的获取信息,最终我们采访了共计11家家庭作坊。我们主要针对客户来源、收入概况以及形成背景等进行采访。通过采访我们得知,大多手工作坊形成时间短,平均在2-3年左右,从业者大多学历不高,也无特殊技能。手工作坊的主要经营业务为食品礼品包装印刷、不干胶、手工糊盒等难度较低的手工业,客户来源大多为一些个体户和小微企业,还有部分以亲戚朋友等熟人的公司为客户,且此类作坊年产值相对较高,能达到10万以上,而大部分作坊年收入在6、7万元左右。在形成背景方面,大多数人都是因找不到工作转而不得已选择创业,买一台机器掌握简单的操作方法后经营手工作坊。
回到居住地后,马宁整理了采访的相关视频及图片资料,经过行后期的剪辑及挑选后发在微博上。并根据视频以及采访笔记,共同撰写了温州分队的调查报告。
手工作坊和小微企业都是温州人不甘于现状、勇于自主创业的典型产物,改革开放40周年来,原先的家庭作坊做大做强成企业并朝着做精做细迈进,还有源源不断的后辈温州人仍旧沿着这条道路前行。改革开放于温州而言不仅是启迪和契机,更是机遇和解放。在生活环境压力的外因和内心独有的“不安分”的内外双重作用下,改革开放后的温州逐渐形成了“小商品大市场”的特色经济模式,找到了自己独有的发展道路。
http://www.dxsbao.com/news/137654.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