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进一步了解大工老师教授眼中的红色基因,更加深入地了解大工的历史和文化,管经1706团支部后续采访了陈雪龙、何熙文两位教授。
陈雪龙老师的奋斗史
10月13日管经1706团支部的团建活动小分队有幸采访到了陈雪龙老师,陈雪龙老师是管经学部管理科学与工程的副教授,以其认真负责的态度和幽默风趣的上课方式深受同学们的喜爱。在本次采访中陈雪龙老师和我们分享了他在大工的奋斗史和他对大工红色基因传承的理解。
陈雪龙老师刚进入大学时候性格比较内向,对未来也感到迷茫,所以大一的学习成绩很一般。但是到大二的时候他奋发图强,通过不断地努力,成为级队中的佼佼者。虽然到大四的时候陈雪龙很遗憾错失保研的机会,但他凭着年前都在复习的毅力考上了大工的研究生,也机缘巧合地从电信学部转到了管经学部,之后也是顺利地读到了博士,最后留校当老师,可以说和大工非常有缘了。陈雪龙老师最后说到,我们作为大工的学生做到“学在大工”就是对大工红色基因最好的传承。
我们会牢记陈雪龙老师的教诲,努力学习,传承大工的红色基因。
何熙文教授访谈记录——坚守与尝试
何熙文教授1959年考入大连工学院工企专业,毕业后留校任教,担任微电子中心主任。退休后,创立大工京剧团担任团长以及书法协会的指导教师,并返聘为京剧课老师任教至今。
何熙文原本是计算机专业的教授,几十年教书育人。退休后,出于对京剧浓厚的兴趣,创立了大工京剧团并担任团长。他认为,京剧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美的部分,不应该被丢弃和遗忘,他对京剧的弘扬归根结底就是对传统文化的弘扬,文化素质教育下的京剧教育其实就代表着艺术与科学的联合。
何熙文教授深情地回忆了当年建设主楼以及自然灾害的时光——当年自己勒紧裤腰带、通过画速写来保持乐观情绪。家庭条件差,是学校的资助给了他学习的助力,因此教授反复强调“感恩”。只要自己身体条件好,就要回馈母校一些东西。这便是教授年已八十仍充满活力地活跃在讲台地原因。
谈及对年轻一代的渴望,何教授十分诚恳:人最难最重要的事就是控制自己,把自己从倒霉的心态中拉到平衡的、阳光的状态中来,过度则会崩塌,不足则会死机。青年人最重要的是在人生需要合乎现实的方向,以及在团队中的协调、不断地学习等。
两位教授结合自身在大工学习和工作的经历,浅谈了自己对红色基因的感受,并对我们这年轻的一代提出了要求与期望。管经1706支部的同学一定会谨记教诲,实现当代大学生的责任与当担。
http://www.dxsbao.com/news/146118.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