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高校资讯 >

直面生死,向阳而生

来源:大学生网报 山东大学 作者:谢小风

有一个现象不知道是不是近几年来才有,人们开始习惯在跨年的时候做个年终总结,回顾过去的一年,顺便感慨一下时间的飞逝。当我们站在2019年的年初回望2018年,这一年的确发生了不少大事。其中能够引发人们大规模、持久性关注的,也许是众多名人的离世。巨星的接连陨落不禁让人们感慨,生命无常,纵是一生中缔造了无数辉煌的人,也要面对生老病死。

前几天我又回去看了一遍《奇葩说》第五季的最后一期,之所以会反复看,是因为这期节目内容的确引人思考。选手们讨论的辩题是——“如果你能看到别人的死亡时间,该不该告诉ta们”。

这已经不是《奇葩说》第一次讨论关于死亡的话题。之前第三季22期的辩题就是“痛苦的绝症病人想要放弃自己的生命,我该不该鼓励他撑下去“。

一方面,《奇葩说》的这两期节目引发了观众们的热烈讨论;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看到,像《奇葩说》这样能将生死搬到台面上进行讨论的节目,仍然少之又少。会主动跟孩子聊生死的家长与老师,同样为数不多。中国人避讳谈生死。应当说,很长一段时间以来,生死问题并不在我们的教育范围之内。

这不难理解,无人不向往美好。不小心说了不吉利的话,都要敲敲木头,避免坏事发生。而在大多数人看来,死亡无疑是这世界上最不吉利的词汇。在中国的文化认知里,人是僭越身体的变化规律去谈论死亡的。就算不提,生老病死也会按照规律到来;提了它,不过是平添一份恐惧和无力。

可问题在于,逃避了死亡这个话题,我们就能对它不再恐惧吗?

答案是否定的。

当我们越是逃避某件事物,我们对它的恐惧就会越大。成年人尚且无法走出对死亡的恐惧,对于人生观尚未健全的孩子来说,独自去猜测、想象、面对死亡,又会是怎样的迷茫和痛苦?

《信息时报》的有关报道显示,“多数儿童在9-12岁期间会接触到死亡事件,如身边亲人的离世,又或是宠物的死亡”。与此相对的是,90%以上的父母“不会和孩子讨论死亡”。生死教育的缺失,如同性教育的缺失,先让孩子们独自去面对了成长中的迷惘与困惑。而教育却姗姗来迟,只在事后做些不痛不痒的挽救。

西方国家在20世纪50年代就已经开始研究生死教育问题,八十年代初将生死教育作为大中小学生的必修课。许多孩子在基础教育阶段就会接触到生死教育。教育方式不是生硬的讲授,而是借助家庭成员离世、小动物死亡等时机向孩子解释生命的变化规律,或是组织孩子们到殡仪馆等场所,感受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演变。

在中国,这一切还在起步阶段。部分大学开始将生死教育作为通识教育的重要内容,而在小学和中学阶段,生死教育依旧位于教学体系之外。社会大众对待死亡教育的态度,更多的是排斥,而非赞许。对于媒体报道的一些高校开展生死教育课程的新闻,许多人的评论是“感觉怪怪的”“阴气太重”,更有人将其当作是“上电视的噱头”。

诚然,这样的现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变的。正如《护理学报》上刊登的《国内外死亡教育发展的分析与思考》一文所说的那样,生死教育在我国的开展“依旧任重而道远”。

但正因为如此,我们才更需要在这方面做出努力。

首先需要肯定的是,生死教育不应浮于表面,流于形式。它不只是一门课程,而应当成为学校和家长的共识。不能指望上一两堂课,学生们就能明白生命的真谛。更多的应该是从平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去潜移默化。例如在清明节扫墓时,可以和孩子们谈谈先辈的故事,让孩子们明白生命周期的演变,明白身体的消亡不可避免,但精神和爱却会永远流传。

其次,生死教育不应只说给大学生听。有人会说,小孩子还不具备这份承受力,谈生死只会让他们感到害怕。可死亡事件只发生在年龄较大的人身边吗?是不是要等到孩子独立面对这份困惑和迷惘之后,才去“及时地”补救?答案都是否定的。当然,生死教育也不是越早开展越好,每一个孩子的心理状况和生活经历都不一样。家长和老师们应当密切关注孩子的心理变化,挑选合适的时机和孩子进行交谈。

对待生死,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感受。每每提及,有的人会不屑一顾,认为生命的道路还有很长;也有人会感到恐惧,害怕那一天的到来。究其原因,都是没有认识到生死的本质。死亡不是为了终结我们的生命,它恰恰是为了提高我们的生命质量而存在。试想如果有一天,长生不老成为现实,又还会有多少人去珍惜每一天的生活,还会有多少人努力焕发光彩、实现生命的价值?

生命是有限的,但一个人在这有限生命里所获得的、所创造的,却无法被限制。

时间是流动的,我们爱的这个人、这段时光,不会停驻,也不能为我们永久地拥有,因此要学会珍惜。

这也许就是生死教育想要告诉我们的,直面生死,向阳而生。

http://www.dxsbao.com/news/148622.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

相关内容

曲园学子社会实践:文化古韵延千里,二七精神传万家

二七纪念塔是为纪念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而修建的纪念性建筑物,是中国工人阶级英勇斗争的象征。同时,“二七精神”作为红色基因,为古都郑州烙下了深刻、鲜明的印记,与黄河红色文化紧密…… “豫河红传”实践 曲阜师范大学“豫河红传”实践队查看全文 >>

推荐内容

书香满园 志愿同行

在全民阅读的时代浪潮中,图书馆作为知识的宝库,承载着传播文化、启迪智慧的重要使命。曲阜师范大学物理工程学院“寻杏坛校…

曲园学子社会实践:文化古韵延千里,二七精神传万家

二七纪念塔是为纪念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而修建的纪念性建筑物,是中国工人阶级英勇斗争的象征。同时,“二七精神”作为红色基…

情暖敬老院,冬日爱飞扬

在这个并不算寒冷的冬日,山东省日照市莒县的一群曲阜师范大学的大学生志愿者们在寒假期间集结起来,一起走进了当地的敬老院…

山东大学生走入鲁源新村,探索文化赋能蝶变之路

曾经的鲁源村,地理位置偏远、自然资源匮乏、经济基础薄弱。而如今,这个昔日的偏远小山村,借助丰富文化底蕴,将文化优势转…

乡情民情考察

返家乡乡情民情考察近日,一群大学生利用寒假时间,回到家乡大余村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乡情民情考察活动。他们深入乡村、社…

最新发布

黄芷渊:给时光以生命,而非给生命以时光
土生土长香港人,大学读的艺术系,毕业做了新闻主播,跑到新闻前线上了瘾。这就是黄芷渊对于自己的总结。已经从事了七年记者事业的黄芷渊,可以算是传媒业的老人了。但谈到进入新闻行业的初衷,她自己也说成为一 …
我和我的六十亿细胞都曾爱你
今天是分开的第七天。想起了热恋的时候,两个人喋喋不休的通话十小时都不嫌烦。现在自己一个人,身边少了那份甜蜜的聒噪,反而有些无所适从。以前每一次都选择原谅对方的孩子气,不是因为自己可以包容可以原谅, …
夹缝中生存,字幕组如何走寒冬?
古代中国有个人叫玄奘,他发现佛经中文版的翻译谬误频出,还有很多缺失。于是组团前往西土天竺搬运原版佛经,返唐后亲自翻译、传播,可以算得上是一个官方字幕组。当今中国一些人,他们发现很多好片国内看不到, …
盲信“保过班”终是人财两空
法考生小丽不惜花费48000元与北京某培训机构签订了《“精品VIP”高端课程保过协议》,承诺考试失败,可以享受同等培训条件下第二年免费培训一次。完全寄希望于“保过班”的承诺的小丽第一年法考失败了。第二年继 …
新的一年
走进新的一年,时光老人已经准备好待翻的日历,那每一页上上都精心绘制着动人的画面,温暖如春,火热如夏,凉爽如秋风,纯洁若白雪。 时光老人站在时间的流里,慈祥又不失严肃地对我说:“慎重的写好每一页吧 …
老片复映:应是更好的传承和引导
12月14日,由宫崎骏导演的《龙猫》在中国上映。自《龙猫》在日本首映至今已经时隔30年,由吉卜力工作室进行数码修复与重制的高清版本与观众在荧幕上见面。电影上映6日即突破1 10亿元的票房,最终收获1 68亿元票房 …
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2019,定闭口不提过去只言片语;定不忘初心一心只为前行。 ——题记 2018年对我来说,的确是充满倒霉与不快的一年,但当回过头来看看自己这一年走过的路,似乎也没有当时那么难过了。或许,不,是一定, …
我院参与2017-2018学年学生分会评优陈述、答辩会
2018年12月22日上午8点,怀化学院学生分会于我校东区图书馆报告厅开展2017-2018年学生分会评优及答辩会,参与本次答辩会的为我校19个二级学院的学生分会成员。 此次答辩环节主要分为院部答辩、评委提问以 …
谈恋爱之后,他竟然跟我AA制
AA制的恋爱,到底是让两个人更纯粹、更独立?还是让我们之间更有距离?“我跟他就是彻底的AA制,因为心疼他赚钱不容易,吃饭、看电影、旅行全部AA制,但是没想到我的生日蛋糕居然也要AA,所以现在已经成为前任了 …
你是我筑梦路上的“白月光”
我的世界,因为有你才会美;我的天空,因为有你不会黑。你是我成功路上的堡垒,你是我筑梦路上最美的太阳。在你的人生旅途中中可能存在着这么一个人,ta对于你而言,就是你生命中的“白月光”,一直照耀着你,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