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利用是整个乡村振兴战略在推进过程中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如何让传统村落在新时代下振兴,让积淀厚重的乡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进而为乡村振兴提供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逐渐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1月19日,洛阳师范学院文学院团委寒假社会实践第十一小组来到了中国传统村落——甘泉村,共同探访该村的特色陶瓷文化与旅游发展之路。
千年制陶史
甘泉村以烧制陶瓷出名,历史上曾是豫西地区最主要的日用陶瓷生产基地,有着上千年烧制陶瓷的历史,是一个远近闻名的古陶村,其制陶历史可追溯到唐末五代。据《新安县文物普查资料汇编》记载,从五代时期开始,陶瓷业便在甘泉村逐渐兴起。元代以前以青瓷,柴瓷为主,后来逐渐发展为黑瓷日用瓷,明清时期尤为盛行。
新时代,新思路
改革开放以来,陶瓷业的发展趋向规模化,多元化,而甘泉村以作坊生产为主的制瓷业在市场经济中不再具备明显的优势,甘泉瓷业逐渐衰落。为了重振乡村经济,甘泉人选择在陶瓷产业传承上做文章,走出一条具有鲜明特色的古村落文化旅游发展道路。
新契机,新规划
2016年,甘泉村被列入国家级传统村落,这又为当地发展乡村旅游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根据甘泉村项目建设规划,当地将以古窑遗址、窑居遗址、制陶工艺等为载体,形成以窑文化为核心,以古道文化、民俗文化、古村落文化、宗教文化为支撑的文化体系,构建古村落文化旅游、文化农业体验、高端窑居度假于一体的中原古村落文化遗址旅游胜地。
独特的“笼盔”墙
在甘泉村,随处可见的房屋墙体和院落都呈现出一种特殊的肌理,宛若一幅粗犷质朴的装饰图案。而产生这种图案的原因,源于陶瓷烧制过程中的的一种器具——匣钵。匣钵用当地话说是“笼盔”,是在烧制陶瓷过程中,为防止坯体、釉面在烧制时损坏,而特制的一种容器。千年陶瓷烧造,留下了大量的”笼盔”,而由于“笼盔”内部中空,分量轻,防潮防腐蚀,经久耐用,便被甘泉村聪明的先民废物利用,用其作免费的建筑材料,成为甘泉村一道独特的风景。
豫晋古道
过了村口再往里走,便踏上了一条由大块青石铺成的路,村支书邱如营向我们介绍,脚下的路可不一般,它曾是“豫晋官道",是河南到山西的必经之路,还是古时重要的商贸之路。想当年方圆几百里的日用陶瓷都来源于这里,特别是与甘泉村一水之隔的山西,经常有大批的商人到这里进购陶瓷,再分销到山西各地。正是依托这样的地理优势,使得甘泉村的陶瓷业发展得如火如荼。
古窑与“瓷山”
据了解,现在保存下来的古窑有三十多座,有些已经历经了千年的沧桑。一行人沿着豫晋古道缓缓向北行,远处的一座小山丘引起了我们的注意。邱伯伯向我们介绍,这个小山丘叫做瓷山,是由古时废弃的陶瓷残次品经年累月堆积而成。
引人才,创品牌
考察的最后,我们来到了由村民蒋小辉成立的“冶魂”陶瓷工艺作坊,与村中许多“80后”不同,蒋小辉选择重新回到家乡,重新拾起祖辈们制作陶瓷的技艺,并在传承的基础上加以创新,以生产出更好的陶瓷工艺品。据了解,这里将来还会开设陶瓷体验区,游客在参观游览的同时还能亲自参与到瓷器的生产过程中。
古村古道、古窑古陶、蜿蜒的小道、斑驳的房舍、古朴的老宅、千年的古树……走进河南省新安县的甘泉村,犹如穿越到了千年以前的古陶世界,这里既质朴清雅,又厚重粗犷,别有一番风味。如何将传统村落打造成乡村振兴的亮点,甘泉村的实践或许能为我们带来更多的启发。而我们也有理由相信,甘泉村,这个沉寂数年的村落,终将会再次呈现往日的辉煌!
http://www.dxsbao.com/news/149908.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