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0日晚19:30,第256期学术沙龙在图书馆一楼报告厅举行。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员魏文胜做客本期学术沙龙,给100余名师生带来了一场“从基因组编辑到基因编辑”的报告,现场人气火爆,座无虚席。
魏文胜研究员的报告以基因测序、合成、编辑为引出,引申到基因编辑的难点以及基因编辑对于人类的意义。魏文胜提出,基因编辑需要解决人类问题,治愈常见疾病。当今社会更加关注技术给人类带来的效益,人类可以更加便利地运用基于模式植物的基因编辑技术,因此有大量研究把模式植物作为其研究对象。但研究最终的目的,仍然是解决人类的问题,为人类谋求更好的发展。
魏文胜主要讲述了他对于真核基因修饰技术的研究。在真核细胞中消除某些基因,由此建立基因和性状的因果关系,例如ECHO病毒会诱导无菌性脑膜炎的产生,导致婴幼儿死亡,而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就可以对此进行改善,降低死亡率。
在编码基因的过程中,魏文胜及其团队开发出来一种iBAR系统,这个系统可以检测出更多符合要求的位点,因此也为做能更多有挑战性工作提供了时间。对于非编码基因,许多人称之为“垃圾基因”,但是魏文胜并不这么认为。研究显示,高等生物中的“垃圾基因”所占比例高于低等生物,因此,所谓的“垃圾基因”也有一定的用途,只是现在还未研究清楚。在非编码基因这一部分,魏文胜从Splicing&基因克隆、Hub&Hotspot这两个方面分别展开介绍,并向我们阐述了一些技术对于特异性杀死癌细胞的研究方法。此后魏文胜还介绍了他们实验室正在研究的筛选基因作用的机制,以及基因设计的机制。
魏文胜提出,基因编辑技术需要更全面地发展,但是不能用生殖细胞作为基因编辑的材料。他呼吁禁止展开以生殖细胞为目的的基因编辑,可以放开对体细胞基因编辑的研究,并希望可以得到政府部门的相关支持。
在提问环节,老师和同学们针对RNA编辑的有效期、基因编辑的方式、实验的重复性、实验结果的分析提出了一系列问题,魏文胜也一一作了解答。面对“研发基因技术还是研究基因功能更为重要”的问题,魏文胜提出,做好其中任意一个都是成功的,这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同时,魏文胜也表示,研究基因技术的竞争非常激烈,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容易,还是要脚踏实地、认真做好自己确定的事。
http://www.dxsbao.com/news/154173.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