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年来,文艺大篷车走遍千家万户,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根据“走线路,看变化,受教育”的原则,7月6日,江西师大软件学院“三下乡”社会实践服务队来到进贤县西湖李家村开展参观调研,看农村新貌、听亲身故事。
“青岚流淌,乌岗婆娑;红石铺路,马头墙隔。”西湖李家村有着百年的历史,田园稻香、塘中莲藕,像村歌中谱写的那样,这是处处显示着“江南水乡,鱼米之乡”的古村韵味。而农耕文化丰富的农博馆、十里飘香的花果园、马头墙上的文化雕刻又展现了它在新农村建设下取得的丰富成果。
农耕浑自适,百年传文明
李家村先祖源于甘肃省陇西县,这里的村民很早就有了传承文明的意识。近年来,他们修建了古朴典雅的村祠堂,取名为陇西堂。农耕文明也随着“不忘本原”的祖训,深深地扎根在这个村庄的文化中。
走在整齐干净的红石路上,实践队的队员们遇到了一对扛着农具的老人。“生活条件好了,我们也不愿闲着,就在附近垦了一块小菜地,种种当季的蔬果,吃个新鲜。”搬着农具,队员们一路送至老人的家中,筐里的南瓜份量不轻,收获感更甚。农耕新方式减轻了村民的劳动压力,带来的是更多自给自足的满足和快乐。
李家村兴建的3幢农博馆也在一隅之地悄悄地记录着村落里农耕文明的传承和演变。农耕馆、作坊馆、甲第馆陈列和收集了各个农耕阶段使用过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具、农产品加工工具等展品,并附之于文字、图片介绍。“我没有经历过食物匮乏的年代,也没有感受过下地耕种的劳苦。农博馆像是一个历史见证,重现了农耕文化的原貌。它又是未来的底蕴,我想我们都应该了解这一段文明,并为之感到骄傲。”一位实践队队员感叹。
留住年轻人的脚步
“我两个儿子都不住在家,早些年和村里的其他几个年轻人一起去外省打工。现在他们都有了家业,逢年过节也会回来看我们。”在和队员们的聊天中,说到子女不在身边,老人们的神情不免有些落寞。
年轻劳动力的大量外出几乎是当下所有乡村面临的问题,它带来的不只是农植效率的降低,还有老人们“空巢”的孤独感。没有年轻力量的土地终究会被它的厚重感压到喘不过气来。可喜的是,李家村利用自身山水相济的优势,加紧田园化建设的步伐,追上了“城里”的发展,留住了不少青年人的脚步。据了解,李家村打造的花果园均由本村农户参与经营。集中经营的果园不仅成为了李家村独特的风景,在果实成熟的季节,还吸引了附近不少游客的观赏采摘,成为了增长农户收入的一种方式。
红石路上,精神文化有获得
“仓廪实而知礼节。”生活条件有了保证,村民们的文娱生活有了更多的空间,文化、经济共唱戏。在农夫草堂,实践服务队与村民们共同举办了一场文娱活动。对于实践队员们带来的“年轻表演”,村民们也都能领会到其中的趣味,其乐融融。“青岚流淌,乌岗婆娑;红石铺路,马头墙隔。”齐唱村歌,乡村文化大大方方地走向文艺的舞台。
次日,实践服务队如约对前市长李豆罗先生进行了访谈。他曾是从西湖李家走出去的“人才”,也是在退休后立刻回到故土,扎根下来筹钱建设故乡的“农民”。李豆罗先生曾告诫自己“放下架子、不顾面子、铺下身子”,在访谈中他仍真诚地告诉大家:“作风上,要光明磊落,坦坦荡荡;生活上,要艰苦朴素,正直无私。”其实无论以何种身份,都可以为国家发展效力,“人生舞台”可以转换,信仰目的要坚定。
“三下乡”不只是一种情怀,更是一种使命。李家村是百千个新农村的缩影,在时代的推动下,势必将面临着新的形势。这次实地调研让江西师范大学软件学院“三下乡”实践服务队感受到了改革开放以来西湖李家村的变化和进步,同时展现了新农村的新需求。“这次‘三下乡’,我是真的‘下来了’。今天的调研是关注农村农民,更是在为未来铺路。我们看到了‘走过千山万水’的骄傲,也将更有信心坚定地‘跋山涉水’。”一位实践队队员感叹。
http://www.dxsbao.com/news/168116.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