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网12月7日报道 台媒称,电信诈骗层出不穷,大陆APP业者推出“手机小号”服务,提供虚拟电话号码当做分身,让用户避免真实号码外流,但有人却将手机小号不易追查特点,用来占便宜或做不法之事,引发叫车逃单、骚扰他人或发简讯不认帐等恶意行为。
司机难以提前预防
据台湾《旺报》12月7日报道,据专车业者指出,由于叫车平台允许“乘客先坐车后付款”,司机通常不会强制要求乘客付款再下车,有人刻意钻此漏洞,利用手机小号叫车,等搭完车再取消虚拟号码,从此人间蒸发,后台找不到人讨车钱。
“即使每笔车费后都有催款按键,但按了多少遍也没有用”司机表示,向对方发简讯提醒付车费,得到的回应竟是“不给你钱,你奈我何”直接把司机拉进黑名单,打电话不是不接听,就是变成空号。
受骗多次后才司机发现,这些坐霸王车的,都花几块钱人民币申请“小号”注册叫车APP,等搭了上百元车资时,再将小号取消,拒绝支付车费。由于无法判别手机号是本尊,还是分身,无论平台或司机都难以提前预防。
恶劣电商狂call
报道称,除了用小号搭车占人便宜,还有人利用小号发简讯或打电话骚扰和谩骂他人。由于小号可以随时申请,即便前一天拉进黑名单,隔天对方又用另一组小号打来,很多恶劣的电商卖家,如果消费者将其服务打了差评,就会利用小号隐藏身份进行报复,由于难以取证,让买家苦不堪言,甚至妥协把差评改为好评。
小号有如双面刃,虽方便一般用户,同时却也给了骗子方便,沦为作恶之人的帮凶。消费者忧心,有心人可利用小号的隐蔽性,越过黑名单或who's call之类的过滤号码APP阻拦,进行商业推销、诈骗、骚扰等行为、让很多人反而不敢轻易接起陌生号码,对电话通信变得更加不信任。
手机小号指透过APP技术和服务,在不更换原号下,取得一组或多组可接打电话、收发简讯的虚拟手机号码,应付工作或对外所需,借此分割私领域,隐藏个人真实身份,或避免个人资讯外泄,遭骚扰、攻击或诈骗,概念有如分身或防火墙一样,但前提必须先拥有一张可以识别用户身份的实体手机sim卡。
诈骗防不胜防
报道称,大陆虚拟sim卡应用发酵。现下网络APP平台出现了不少所谓手机小号、临时号、一卡多号等软体,基本都是属于虚拟sim卡概念,借此实现一卡双号或一卡多号的可能,在电信风险高居不下的情况下,带来更多的变数和争议。
“黑名单要失效了!”不少网民知道手机小号后,直觉就是过去可以利用黑名单避免接听的扰人行销电话,现在都可能失效,业者一天一个虚拟手机号,不但减少换号成本,还让黑名单失去过滤作用,诈骗电话变得更难以防范,保护隐私神器恐沦为骚扰神器。
虚拟sim卡申请不必透过电信业者,只要在APP注册、付费,即可取得一组或多组号码,且虚拟号码提供的服务一样可接听、发话和发简讯,功能与实体sim卡完全相同。目前已有阿里小号、手机小号、亲心小号等多家APP切入虚拟sim卡服务竞争。
报道称,和实体sim卡不同,小号只收取服务费,通信费用仍算在真实sim卡上。APP和电信业者认为,手机小号无法单独存在,使用时仍需要一张具备实名制的实体sim卡才能使用,故警方仍可透过系统后台找出小号的申请者,不怕有心人士滥用。
大陆法界人士认为,提供手机小号服务平台,一旦出事仍需负起法律责任。然而,从实务来看,手机小号因难办认,接听者难以投诉或维权,即便有投诉管道,也很难查清到底是哪家APP给的小号。
http://www.dxsbao.com/news/17098.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