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杉
54岁,昆明人,曾在北京经营高尔夫球场,6年前卖掉房子、转手球场,一头钻进金堂的云顶山“开荒种地”,创办云顶生活有机农场。
沿着山路驶入金堂云顶山,山丘和绿树屏蔽了城市所有的喧嚣。没有显眼的指示牌,上山主路旁有条不起眼的黄泥岔路,岔路的尽头是一排老旧的石屋,这里就是云顶生活有机农场。
农场的主人朱杉迎了出来,黑衣黑鞋,热情寒暄,朴素得如同这里的一切。谁能想象,6年前,他在北京坐拥豪华高尔夫球场,日进斗金,闲来没事就邀约朋友打打球、喝喝茶……明明过着旁人羡慕的安逸生活,却放弃这一切,来到云顶山当起了农夫。“人得干有意义的事情,然后再想着怎么挣钱。”朱杉说,他认为有意义的事就是让更多人享受到绿色农业的福利。
顺应自然 种菜不用农药不用大棚保温
一间几乎没有任何装饰的平房,就是朱杉的办公室。掉漆的墙壁上,张贴着2016年蔬菜种植计划和养禽场生产计划,莲白、茼蒿、莴笋、白菜、芹菜、油菜、蒜苗等100多种蔬菜的播种、收获情况以及鸡鸭的饲养成本、利润情况一一在列。
这100多种蔬菜是朱杉从试种的300多种作物中挑选出来的,不使用农药、化肥、除草剂,没有大棚保温,一切种植顺应自然。“在昼夜温差大的山里,要选择适宜种植的优质品种。”朱杉说。
来到一片胡萝卜地前,满眼都是葱葱郁郁,胡萝卜长势喜人。拔一棵出来,清脆带着泥土气,还有难得一见的蚯蚓。“蚯蚓对土壤和水,以及化肥、农药都非常敏感。”朱杉说,而蚯蚓是农场的常客,夏天还看得到萤火虫。
北纬300左右,海拔450米到950米之间,面积10.5平方公里,闭环水域,与外界相对封闭,没有人为破坏。朱杉是如何发现这样一片山林的?
6年前,朱杉原本是来成都寻找建设大型高尔夫球场的地方,却在距离成都1个小时车程的这里,找到最适宜作物和动物生长的土地。“那时,原地居民800余户全部搬迁进城,这里几乎成为无人区。”朱杉说,他从当地流转了土地,承包了这片山林。
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农场的种植采用最传统的轮作休耕方式,拒绝大棚生产,借助阳光雨露让土壤自净,坚持生态保育与修复,禁用除草剂、化肥、农药等。所有蔬菜、作物都是山区露地自然慢生长,完全按照有机农业种养结合规划生产。山里还种了6万棵银杏、5万棵核桃和2万棵青花椒。
不打农药、不施化肥,病虫害怎么解决?朱杉说,这时,轮播轮种、休耕休牧、小品种多批次的农耕方式派上了用场,这是防止大规模病虫害极其有效的措施。干净的土壤、干净的水、干净的空气,山区昼夜温差、充足的阳光,以及对种植的态度,决定了蔬菜、作物的与众不同。
6年过去了,这里的自然、生态得以全面修复。
崇尚天然 鸭子自然敞养一年才能出笼
两年多前,朱杉开始用“山林、大规模、长天龄、放养”的方式养鸡。没有鸡笼、鸡舍,超过1000亩的山林作为放养场地。土鸡戴着脚环,从树上飞到树下,又钻到草丛里生蛋,工作人员要满山地“捡蛋”。经过遴选的土鸡放养180天以上,在这期间,用玉米、谷糠、麦麸喂养,在野外山林里捕食虫和草、饮山泉露水,不添加任何人工合成饲料,甚至没有使用任何消毒剂。“这是为了让动物享受到最好的‘动物福利’,才能生产出餐桌上安心、好吃的食物。”朱杉介绍,12月16日晚上,山上气温仅有5℃,育雏脱温完成的一批雏鸡,转入了3号野化营,它们将逐渐适应山林野外气候,然后择日放归山林。
12月11日,中德肉鸡无抗养殖合作项目研讨会在朱杉的农场举行,来自德国的农业专家肯定了云顶“无抗养殖模式”可行性。早在去年11月,农场成为“四川省肉类加工重点实验室”与北威州农业环保和欧盟项目创新中心的“无抗生素技术养殖”国际合作项目的实施基地。实验人员采集鸡胸、鸡腿、肝脏等样品,进行抗生素残留量检测,结果显示农场的无抗养殖肉质明显优于有抗养殖。
水面面积约2000亩的云顶湖里,野生鸭子和农场养殖的5000多只鸭子挤在一起,“嘎嘎嘎”特别热闹,湖水清澈。朱杉牵来一艘木船,划入湖中。“这些都是土麻鸭,自然敞养一年才能出笼。”朱杉介绍。周期长、成本高是从事绿色农业之“重”,他说他自己是“把农业生产背在身上的人”。
连续三年,农场每年都会将鸡蛋送至农业部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成都)进行检测,砷、铅、镉、汞含量远低于国标的千分之一到万分之一。一项项的检测结果,以及农业专家的肯定,让朱杉感到欣慰。
推广自然 来访的游客不能带碳酸饮料
农场的胡萝卜节正在举行,在记者来访前一天,农场刚接待了一个体验团队。朱杉在微博和微信上直播了整个活动。他介绍,每周农场会接待四五批客人,农场的石屋子旧房子修葺一下,就是待客的厅堂;院坝里,一个高台,一些桌椅,就是客人吃饭的地方。
朱杉的农场有不少“臭毛病”,“客人来了不能点菜,不能带碳酸饮料,炒什么你吃什么,果汁是自己种的水果鲜榨的。”朱杉说,就像自己有很多“臭毛病”一样,比如对有机蔬果近乎狂热的喜爱,鸡炖汤不给任何调料;蔬菜白灼或清炒,每天吃红薯柴火饭;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不看电视,手机没有信号,唯一与外界连接的是网络……朱杉在山里一待就是6年,没有一年春节是回北京和家人一起过的,今年,他将87岁的老母亲接来农场住了半年多。当年来成都,家人反对,现在都慢慢支持他。
2016年,对于朱杉来说是开始收获之年。前三年主要用来摸索,让一片山林实现再造,再三年,农场已形成养禽场、蔬菜基地与水果基地几个片区。
朱杉说,农场的生活看似简单、孤独,“但其实是有野心的。”从农场开始,下一步朱杉还准备为这里量身打造完整的养老、健康管理、旅游环产业。不过,目前农场还面临许多问题,比如设施不完善、舒适度不够好、服务跟不上等等,最难还是难在产业规划。他计划2017年,先引入攀越、登山、划船等项目,“先把人气再拉动一些,再来慢慢规划。”
“赚钱的方法有很多种,但我选择了一条最艰难的。”朱杉坦言,因为管理线太长、太琐碎,投入成本高等,农场经营6年来依然亏损,“如果把山林租出去种树,卖苗木,或者交给当地的农民集中养鸡养鸭,再或者在湖边建一个酒店,仅小规模的种植和养殖,短时间内日子会很好过,但这不是我想要的,这不是顺应自然。”现在他只想专心地把“餐桌”做好,慢慢通过直供商超、社区固定人群以及体验农业等渠道,让更多的人熟悉有机绿色农业之路,让更多的人回归最本真的生活方式。
从北京高尔夫富商到成都山中农夫,朱杉花了6年实现角色转换。朱杉大学学的是绘画,似乎与现在的事业不沾边,朱杉说,其实农业与绘画还是有相通之处,都是跟自然在一起。
成都晚报记者 黄海英 摄影 李杨
对于自己
近乎狂热地喜爱有机蔬果,鸡炖汤不给任何调料;蔬菜白灼或清炒,每天吃红薯柴火饭;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不看电视,手机没有信号,唯一与外界连接的是网络……
对于别人
客人来了不能点菜,不能带碳酸饮料,炒什么你吃什么,果汁是自己种的水果鲜榨的。
对于未来
现在他只想专心地把“餐桌”做好,慢慢通过直供商超、社区固定人群以及体验农业等渠道,让更多的人熟悉有机绿色农业之路,让更多的人回归最本真的生活方式。
特别提醒:成都晚报微信平台同步推出“2016 我的绿色生活”年终专题,敬请关注、阅读。
http://www.dxsbao.com/news/18094.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