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7日早晨6点,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赴泾县“传承红色基因,构筑书香课堂”社会实践团队的十五名成员驱车前往一座静卧在皖南山区的红色小城——泾县,踏上了下乡支教的道路。一路上美丽的田园风光,涤荡着队员们无比激动与欣喜的心情。
“留守儿童的教育是关键”
经过两个多小时的车程,十五名青年志愿者及带队老师来到了泾县稼祥中学,与负责泾县留守儿童相关事宜的莘主任见面并进行了交流。泾县稼祥中学创办于1994年,是一所以王稼祥同志的名字命名的县直中学。据了解,二十多年来,稼祥中学秉持着“服务于教学、服务于学生”的宗旨,为留守儿童提供义务教育,“已有不少留守儿童从这里走向了更高的平台,见识更广阔的世界,我们能做的就是传授给他们知识,开阔他们的眼界,帮助他们走出去,大山的孩子其实不比城里的孩子差,他们也很优秀。”莘主任如此说道。
在与莘主任的交谈中,他多次提到了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他向记者表示:“学校里的孩子大多是留守儿童,父母不在身边,关爱和保护对他们就更为重要。”据志愿者介绍,此次支教主要针对七年级的三个班级,共计156名学生。志愿者们自社会实践启动以来,认真备课,悉心准备,让红色文化进入特色课堂,将爱国教育融入爱心支教。
“重要的是能给当地带来什么”
跟随莘主任参观校园后,志愿者们在指导老师杨穆龙的带领下召开了简短的会议。老师多次提到:“重要的不是我们如何定下一个目标,而是在实践结束后我们究竟能给当地带来些什么,这才是我们社会实践的意义所在。”
据记者了解,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赴泾县“传承红色基因,构筑书香课堂”社会实践团队成立已有三年的历史。三年来团队志愿者们多次前往泾县实地调研留守儿童生活现状,带领留守儿童走进经典文学作品,并且与自身专业相结合,开设书香课堂,经典导读等模块。志愿者查浩然表示:“希望能多拓宽孩子们的视野,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希望他们能为乐趣而读书。”
“刚开始他们很害羞,也不愿意和我们说话,一看见我们就跑开了。”志愿者应卓昱向记者说道。记者发现,这些都是附近的留守儿童,没有家长陪伴,便和同学结伴来到了这里,想多学点知识。在与志愿者各自故事的交流中,记者发现,他们小小的年纪经历了多次分别之后,对于父母的离开似乎已习以为常。“多陪着他们,让他们感受到爱。使他们多了解一些外面的世界和学到新的知识是我们最应该做的。”团队负责人郭诚告诉记者他们此行最重要的目的。
“红色基因也要接续传承”
不同的是,这次的志愿者们希望能将红色文化融入对留守儿童们的教育中来。据团队志愿者介绍,他们此次社会实践活动将不仅以支教活动为主要内容。“红色基因也要接续传承,将红色文化与当地实际相结合,发挥我们的专业优势,大家都希望能在我们离开前给孩子们和泾县当地留下一些东西。”志愿者们对记者如是说道。
泾县作为著名的红色文化基地,拥有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王稼祥故居纪念馆、皖南事变烈士陵园等丰厚的红色文化资源。据了解,安徽师范大学赴泾县“传承红色基因,构筑书香课堂”社会实践团队此次还会依托丰厚红色资源,据此开设“给100年的共产党写封信”、爱国教育——“给祖国母亲的一封信”等红色文化课程。
晚饭后,孩子们拿着书本在教室门口等待着志愿者答疑解惑。“姐姐,能不能帮我看一下这个题目?我们都不太会写。”几名七年级(1)班的女生对志愿者杜美扬说道。志愿者们告诉记者:“他们的求知欲真的很旺盛,我能感受到他们的热情。虽然是大山里的孩子,他们还是很上进和好学的,环境给他们带来的也都是积极的影响,这一点非常打动我们。”讲题之余,队员们还和孩子们进行了交流,了解班级情况。据七年级(1)班班主任表示:“孩子们平时就很爱提问,课堂前后都会主动找老师答疑,孩子们也都很愿意亲近你们。”
看到孩子们如此地有求知欲,队员们的心中也多了不少欣慰之情。在接下来近半个月的时间里,赴泾县社会实践团队的支教活动主要就在这里展开。来自安徽师范大学的莘莘学子们纷纷表示定会投入十二分的精神和努力,不负此心,不虚此行。
http://www.dxsbao.com/news/185132.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