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昔校友寻访者,来日家国筑梦人
——大连理工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
赴福州、厦门寻访老校友
常听世人说“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二三十年前,有一些人不远千里从八闽大地来到滨城大连,书写出和大连理工的点点滴滴。如今,当我们再次踏上这条长路,他们便成了我们的指路人。
为响应大连理工大学“寻访老校友,传承大工红色基因”专项实践活动,我实践团队以“红色企魂,福厦相承”为主题,分别在厦门、福州地区进行校友及其企业的相关实践,以“聆听校友故事”、“一览企业风采”、“同城校友相会”等形式,追寻大工“红色记忆”的历史脉络、感悟大工“红色摇篮”的家国情怀、提升自我“红色筑梦人”的使命担当。
实践伊始,在大连理工大学校友会及福州、厦门校友分会的协助下,我们联系了在厦门的85级吴建华校友以及在福州的91级杨永进校友,安排访问内容及行程。
2月7日至16日,团队成员以校友所在的厦门双瑞船舶涂料公司以及福州名实控股集团为主要目的地,开展老校友走访实践,并与地方校友会一道,借此实践的契机开展同城校友座谈会。在福州,我们更是登上福州校友会自行投资建造的邮轮——“大福号”,游览闽江风光。并与大工福州校友会建立了实践基地,加强校友会和母校之间的联系。在实践的过程中,我们聆听老一辈大工人对大工的专属记忆,感受他们身上日久弥新的大工精神。此次实践将校友行与企业行结合,也使我们了解到社会前沿的行业发展,体会到校友企业家们在改革开放的之始,就拥有的兴校强国、勇于担当的时代精神。
日久弥新,求学之路披荆斩棘,
上个世纪求学不易,几乎所有老校友都记忆犹新,从福建各地到大连,历时五天五夜,或随火车翻山越岭,或在船上随波北上,有的人不得不躺在狭窄的火车座椅下度过漫漫黑夜,还有的人不得不与恼人的晕船一路抗争……任何一点都足以使人望而却步,而他们走了十余趟。
而到达大连仅仅是求学之路的第一步。
杨师兄回忆当初的大工没有如此多的课余活动,也没有如此多的电子设备可以打发时间,在学习氛围及其浓郁的大工,经常能看见图书馆的座椅被占满,有许多寝室在深夜的时候挑灯夜读。这样的学风令人印象深刻,当时的学生具有一种刻苦奋进的精神,也有静下心来做研究的钻研精神,而这样的精神恰恰是现在这个浮躁的社会所需要的。
春风化雨,大工精神知行并蓄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教育就如同这春雨,不知不觉中提升自我。在大连理工(大连工学院)的四年,母校对一个人的影响不可估量。
杨永进师兄在学校曾任班长一职,印象最深莫过于大学期间组织舞会活动,在凌水桥边进行宣传、出售门票,从之获得了很多管理的经验。在学生工作中培养出的集体观念、团队意识以及凝聚班集体的责任感,同样可以类比到企业运营以及管理中,这些品质帮助他后来在工作中有意识地协调组织,带领公司一步一步壮大。
爱因斯坦说“教育就是当一个人把在学校所学全部忘光后剩下的东西。”的确,毕业这么多年,许多知识已然淡忘,但是在大学期间掌握的学习的方法、科研精神、与人打交道的能力却影响了人的一生。
吴师兄特别强调注重学术科研的精神:“在实施国家安全重大基础研究(国防973)项目‘JT长效防腐防污涂层材料与界面基础研究’时,我们在项目针对防腐防污涂层体系失效发生的多个界面问题,开展了防腐涂层材料、连接涂层材料、防污涂层材料及其相关界面化学结合、生物污损控制技术研究,群策群力,经过三轮的答辩,最终通过了由总装备部组织的咨询专家组的综合评审。”
润物无声,红色基因一脉相承
与共和国同龄,大工的精神传递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之红色精神,从雪山草地中走来,从深渊走向九州;而大工之红色精神,在主楼中矗立,由大连传至四海。这种精神是老教授口中,师生共建主楼时搭上的一砖一瓦,筑起坚持与无畏;是杨师兄脑中,同学熬夜自习时烛火的一颦一笑,诠释专注与踏实;是吴师兄眼里,军工创新研发时突破的一点一滴,勾连个人与国家……
在后来地方校友会的座谈中,我们听到了更多老故事,感触到各样的精神,就像一把熊熊燃烧的火炬传递到了我们手中。据说在那个年代,很多精神不曾刻意提及,潜移默化中,大工人就是默默实践着那份我们现在称为“红色基因”的东西,到现在一转眼三十年都快过去了。
与那个时代相比,社会已然天翻地覆,然而我们依然能接过这一精神的火炬,将大工精神传承,做大工“红色基因”坚定的传承者和实践者,成长为信仰坚定的优秀大学生,立志为学校“双一流”建设,为中国梦的实现矢志奋斗。
http://www.dxsbao.com/news/19069.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