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在暑期,积极参加暑期社会实践,深入乡村,了解和调研乡村建设,为乡村建设献言献策,是新时代大学生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吟梦浮梁·逐梦瓷都”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服务队联合景德镇浮梁县天保学校,分成两组在鹅湖镇下属村庄进行了当地留守儿童教育情况及方言使用情况的调研。
在调研开始前,服务队首先来到当地村委会。在村委会中,志愿者们同村干部们进行详细交流,针对本村基本情况做了细致了解。鹅湖镇下属的村庄大都位置偏远、交通不便,因此村子中的青壮年大多前往城市务工,大部分都是典型的“六一·九九”村,即村子中多为儿童和老人。
第一组志愿者们首先前往了班上一名同学的家中。这个孩子内向腼腆,父母常年在外地打工,家中唯一在照顾他的奶奶今年也已经六十多岁。奶奶有些耳背,而且不会说普通话,虽然与志愿者的交流十分困难,经过交流访谈,志愿者们发现奶奶平时只会照顾孩子的衣食住行,却不会花更多心思去督促孙儿的学习。
在接下来的调研中,志愿者们发现村中一些成绩较差的孩子在家中也较为叛逆,在学校也会受到排挤与孤立。这些孩子的监护人大多也都是他们的爷爷奶奶,这些老人们疼爱自己的孙儿,但限于身体原因或是知识水平,大多只能或只会去满足孩子们的物质需要。与之形成对比的是由叔叔辈代为抚养的留守儿童,这些孩子在学习能力、环境适应能力等方面都会相对更强,接近甚至或超过正常孩子。
小组成员经过挨家挨户的调查发现村民们大都对子女教育期望甚高,当问及子女的教育供养问题时,朴实的村民都表示:只要孩子考得上,借钱我也供他上学。
留守儿童的相关问题,曾在几年前广泛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各类基金会、慈善组织也相继伸出援手。但经过此次调研,社会实践队的队员们发现:在农村地区,留守儿童、以及他们的教育与心理问题仍然广泛地存在。队员们希望通过我们的调研,重新唤起社会各界对留守儿童这一弱势群体的关注。帮助留守儿童,是在泥泞之间栽培花朵。
第二组队员们前往鹅湖镇柳溪村,深入当地居民的生活,对相对更熟悉了解浮梁方言的老一辈、中年一辈的居民展开了调查。居民们对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吟梦浮梁·逐梦瓷都”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服务队的调查工作也是十分热心,配合有佳。大多数居民表示在他们的家庭里,95后的年轻一辈对方言的掌握与运用远不如他们,大部分年轻一代听得懂方言但不会说,甚至有部分家庭在日常交流中也使用普通话,致使个别孩子听不懂方言。当问及是否会有“方言消失”的担忧时,老一辈居民表示,“方言是肯定不会消失的,这是老祖宗留下来的根,总有人会将它继承下来,传承下去!”但当队员们向他们展示上午对孩子们的调查情况时,他们说平时并未注意到孩子们的方言使用情况,并也对此产生了忧虑。
在参与问卷调查时,队员们认为“父母等亲人言传身受、从小营造文化氛围;政府采取相关政策、保护方言的传承和发展;学校举办相应方言活动或开设有关课程;在公共场所增放方言播报、营造方言气氛;增加媒体语言类节目、让人们更加了解家乡方言;加强方言宣传,进行讲座等活动,树立起方言保护意识”等都是有效措施,并会在生活中加强对孩子们的方言传承意识教育。
傍晚时分,夕阳西下,队员们伴着晚霞载着满满的收获返程。通过对浮梁方言的调查了解,队员们更深刻地感受到了浮梁的地域文化,也了解到,在城镇化背景下即便是乡镇,方言传承也存在一定失落,年长一辈无甚传承意识,年轻一代适应了普通话而逐渐“遗忘”乡音。
方言是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它传承千年有着丰富的底蕴,是中国地域文化的载体,是中华文明的土壤。文化间的多样性及它们之间的互动与激励是中华文明长盛不衰的内在机制,方言正是这文化多样性的精髓。
http://www.dxsbao.com/news/218323.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