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林
近年来,暴力作为一种社会问题不断受到人们的关注,但它不仅仅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世界电影长廊中的一个重要景观。“暴力”与“美学”原本是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词,大多数人不会把它联系在一起,可是如果将暴力加上美学二字,与之相关的文化现象也就逐渐流行了起来。
暴力的“美感化”
“暴力美学”这个词是一种新型的电影艺术形式,它起源于美国,在20世纪80年代传入中国香港,以吴宇森拍的电影为代表,逐渐发展成熟。
“暴力美学”是个广义的、泛审美的概念,并非严格意义上的美学概念,最通俗的说法就是, 将暴力的动作仪式化,使其具有一定的美感。它大多通过电影和电视剧的方式呈现,即在电影或者电视剧中,编剧将武打的部分通过舞蹈、诗、表演的形式表现出来,这样观众在观看武侠影视剧的时候,就会觉得血腥、暴力场面有时反倒呈现视觉的美感,进而消除了暴力的残酷性。但是暴力美学在电影发展史上只能算是一个新词,它在初期由张彻、吴宇森 、徐克所拍摄的电影为代表,成熟之后又影响到美国,经过昆汀▪塔伦蒂诺等人发扬光大。
早期中国电影人对暴力美学也有完美的诠释,如20世纪80年代吴宇森的“英雄系列”影片,对暴力美学的叙述可谓是对暴力的风格化处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他给全世界观众呈现的是一种用东方美学的角度来审视暴力的全新视角,他第一次使暴力成为了一种“有意味的形式”。《英雄本色》是吴宇森暴力美学初期最具代表性的一部影片,在这部剧中,由周润发主演的男主小马哥被连续的子弹击中,他在枪林弹雨中身体缓慢的前后摆动,用慢镜头表现出他身上的弹孔不断地涌出鲜血,整个画面俨然一场奇异而优雅的舞蹈表演。暴力美学在影片中就是把以杀戮为目的的叙事形态,演变成一种以动作表演为目的的舞台化电影空间。
在动漫剧中,暴力美学也被很好的利用了进去,动漫剧《攻壳机动队2.0》中,颓废的香港旧城式城市,灰暗压抑的街道,女主素子在拆战车断手的那一幕,震撼了许多的观众,血肉之中夹杂着机械导线给人以视觉冲击。
有些文学作品中也有对暴力美学的体现,比如在余华小说《河边的错误》中,疯子连续杀人,在他的另一本小说《活着》中,作者将文字所流露出来的人性的光辉在与精神的斗争中奄奄一息。展现出来的是另一种暴力的美感,使读者感受的又是一种精神的美感,而非单纯的暴力。
此外,一些新闻类作品也被贴上“暴力美学”的标签,例如体育报道中就充斥着许多的暴力描写。在搜狐、新浪、网易的体育首页中,含有暴力措辞的新闻分别为13.02%、9.14%、7.36%。体育新闻通过大量的文字暴力渲染,以此来吸引读者。
到底是暴力还是美?
暴力美学实质上是削弱了道德和价值判断的,比如从电影中暴力美学的角度来看,暴力美学将传统的主体意识弱化了,呈现出反对权威、反对经典、反对精英主义的特征。同时,在电影界对于暴力美学的命名更多的是从艺术欣赏的角度,而非伦理道德的角度。
不同的人对于暴力美学的感受是不一样的,就暴力美学电影单方面而言,有人接受也有人排斥。精神分析的鼻祖弗洛伊德认为:“人是最易受攻击的脆弱的主体,暴力攻击的本能服从于‘快乐原则’,是人的各种行为的决定因素。”换句话说,暴力是人类恶性竞争中最普通也是最常见的形式,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人类确实对于暴力有一种来自心灵最深处的迷恋。
从暴力的表面到潜在的阴暗面,所有的物质的转变都有对外界的影响。即使暴力经过了美化,但还是会对外界产生影响。暴力美学中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存在着阴暗面,俗称“灰色心理”。观看暴力美学电影就将人性最阴暗的暴力的一面展现了出来。
“暴力美学”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现实生活中人类社会存在的内在的暴力本能,并出现许多本能”的直接外化。况且暴力长期以来作为一种道德禁忌,但是往往越是限制的东西,人们越是好奇,因此暴力美学中的血腥场面满足了受众对禁限之物的向往。
“在我们的惯性思维里,暴力是属于对于人类的社会发展有害的一部分,是会带来战争和冲突的变异词汇,而且会造成一部分人的不适,所以在艺术品中,一部分导演们会避免或者减少暴力,但另外一些导演会以激发观众的不适感来加深观众对暴力的认知。”微博博主@林北深在接受《龙新周刊》采访说道。
他还提到自己喜欢暴力美学电影的原因,“本身在暴力关于暴力的电影中,导演就已经避免了过于血腥的暴力,并且原始的血腥与暴力,象征着胜利和权力,所以我能够从这类电影中释放压力的快感,比如我最近在看的一部电影《无耻混蛋》,既不低俗也不过于暴力”,他认为他看暴力美学的电影是他用来解压的一种方式。
虽然暴力加上了美学的含义,给大众呈现了出来,可是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够及接受,有人也不能理解暴力为何与美联系起来。 微博博主@山亭夜宴说道;“暴力美学的画面会让许多的观众感到不适应,而且暴力美学电影中的暴力画面并未因此减少,改变的是拍摄手法。”
暴力美学中的现实需求
暴力美学从电影中生根发芽,很快就席卷了整个文化领域,绘画、电影、音乐、动漫、电视剧等都或多或少的受其影响。
由于社会的一些限制,人们潜意识的“灰色心理”欲望得不到释放,暴力美学恰好能够使人们的“攻击欲望”,在指定的狭小区域里予以释放,例如拳击运动中的暴力美学,能够任意表现力却又不必面对真正的血腥与暴力。
事物都有两面性,暴力美学展示的程度如果没有控制好,就会带来负面影响。暴力美学通过对暴力内容的形式化处理,降低了作品的社会功能,其注意力在于发掘人内心深处的欲望,在这样的作品中,艺术作品的教化功能被弱化了,而是把道评判的标准留给了观众。
从道德层面讲,人的内在攻击性欲望如果没有得到正确的释放,新的刺激又会加重人们企图释放出来的欲望,这就会导致犯罪、甚至是杀戮的发生。
但是单纯的暴力美学与人文情怀又得区别开来,比如从美国影片《哥斯拉》和《金刚骷髅岛》就可以看出差别。《哥斯拉》带领观众领略了远古怪兽冲击现代城市的视觉奇观,里面表现更多的是人文情怀,而《金刚▪骷髅岛》则表现了武器碰撞自然景观的审美。从这里可以看出,暴力美学电影更多的是通过镜头将暴力美化,人文情怀则不仅是强调震撼效果,也需要故事性。
暴力美学随着艺术作品的发展而产生发展,并逐渐发展起来。学术堂的一篇论文《<杀死比尔>的暴力美学表现及影响》中所说:“暴力美学的发展刚刚起步,还有待于更多、更深入的探索。”
http://www.dxsbao.com/news/23077.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