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综合消息(廖嘉珉 广电1602)2017年5月14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一带一路”峰会是中国举办的国际性会议,自然也就成为了媒体关注的重点。
据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报道,为了报道好此次会,大量媒体在峰会前的一个月就着手推出新闻专题和图片专版,以不同的方式介绍“一带一路”峰会,帮读者解读全球经济治理的中国方案,为盛会营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
高峰论坛期间,一些主流媒体更是通过多种形式呈现出了一道丰富多彩的新闻大餐,推出一系列的不同方式的报道。主流媒体更是齐齐发力,力争在此次报道中与众不同。例如《人民日报》在“一带一路”报道中,灵活运用专版、专栏,加大新媒体的使用力度,其大量的报道被媒体戏称为“刷报”。
为了更好的使民众更好地了解此次峰会,以《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为代表的三大央级主流媒体,纷纷在各自的新闻资讯产品通过直播的方式发力。《人民日报》启动“人民直播”平台,全程对大会进行终端直播,通过网友互动了解会议。新华社启动“现场云”全国服务平台,与观众共享“现场新闻”。除此之外还在客户端开通“一带一路”频道,发布实时信息。央视新闻则推出【一带一路“朋友圈”】进行48小时不间断连续直播,启用了无人机拍摄,进行会场航拍,全方位展示大会盛况。
表面的了解不是真正的了解,三大央媒通过微博、微信客户端与网友互动,吸引网友的关注。微视频是视听说的结合,是一种生动的表现形式。为迎合互联网受众的阅读习惯,《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新闻都选择拍摄微视频报道“一带一路”,通过沿线国家的发展状况、真实故事的讲述展示“一带一路”提出后对这些国家的改变。为了能够通俗的理解,《人民日报》推出了黏土动画《一带一路之歌》中英文版,既介绍了主题又进行了文明交流。央视新闻主推原创图,形象生动的解释会议提出的相关概念。
此次“一带一路”峰会的举办从正式开始前一个月就在策划、报道,为峰会的正式召开奠定了基础,使大众经过一时间的预热宣传充分了解“一带一路”。在峰会期间,三大央媒跟进会议进程,解读国家领导人讲话精神,报道方式上还融入地方元素,开启了报道新方式。新媒体的运用加大了宣传的力度,使得此次峰会召开的精神以及意义深入民间。
http://www.dxsbao.com/news/23091.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