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党居万山之中,商贾罕至,且土瘠民贫,所产无几,其奔走什一者,独铁与绸耳”——《潞安府志》
2019年7月25日清晨,来自山东大学(威海)的上党区城乡协同发展调研团的成员们走入了这座被时间尘封了许久的历史古镇。下车后,映入成员们眼帘的是一座座错落有致的商铺与院子,而一张张写着老字号的牌匾、铺着青砖的大街与小巷仿佛都讲述着百余年前荫城古镇的故事,而近年来政府对古镇的规划与翻新,这座沉寂了百余年之久的古镇隐隐焕发了新生。
在当地老乡的带领下,成员们的眼睛跟随着老乡朴实无华的讲解声仔细观察着这座百年古镇。荫城古镇是山西明清古村镇建筑的杰出代表,真实保留了明清时期社会生活的历史记忆,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荫城镇的古民宅和古建筑遗址非常多,据统计,古镇现存古民宅5096间,特色院落18户,寺庙16座,旧戏台8座,旧城门7个,牌楼祠堂5个,门面店铺500余家。荫城古镇如此宏大的村落建筑群,皆得益于昔日荫城繁荣的铁器贸易。铁业兴,百业兴,制铁业的发达带动了整个经济的发展,古镇建筑规模也相应地宏大起来,这座以铁发端的上党古镇,因铁而生,因铁而荣。走过一条条小巷,听着一个个充满传奇色彩而又那么生动的铁商故事,“上不瞒八旬老汉,下不欺三岁小儿”用词虽然简洁明了,但表明了当时荫城铁货商人们的诚信如金的品质。待成员们钻出巷子,老乡又带领着进入到一个铁器收藏馆,里面摆放着各式各样的铁器,上至秦汉,下至民国,从佛教观音摆件到下田所用锄头,听!它们仿佛讲述着铁器的历史兴衰。听老乡讲:明代洪武年间,官府在荫城设立了全国铁业所,而当时全国仅有13家铁业所。那时的荫城几乎家家有铁炉,户户会打铁,在当地开设的铁器商铺多不胜数。《潞州志》记载,荫城当时“户有八百,商有五百,店铺林立,经商如织,商贾如云,列市如栉”,潞州的荫城,荫城的铁器,举国闻名。
除了铁器,古镇街道上的油条糖糕店、雄山书局、长满青苔的磨盘、废弃许久的老式秋千、各种明清老字号、还有各户人家以及串联起这些的小巷、以及最最重要的那些当地人,他们共同组成了荫城古镇的前世今生,共同谱写了也正在谱写着属于他们的精彩篇章。
走出古镇,另一种截然不同的风格出现在成员们的眼前,公园、楼房、柏油马路、4G网络……一样不少,行走在街上的人正在为了一家人的生计而忙碌着,虽然看着辛苦,但他们心一定是甜的;而另一边,老人们散步、聊天、打太极怡然自得,小朋友们玩闹时纯净的眼神里,折射出的不仅仅是天真,还包含了荫城的未来。传承在不知不觉间发生着,荫城将会因为这份传承而变得更加精彩!
作者:图\贾雨耀、文\贾雨耀 来源:山东大学(威海)上党区城乡协同发展调研团@山东大学威海团委@长治共青团
http://www.dxsbao.com/news/237833.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