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事业的发展进程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中华民族具有源远流长的发展历史,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文明古国,这与中华民族具有总结历史、善于汲取历史教训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对于我国的气象发展史而言同样如此,我们于气象知识的了解,也是由浅至深,循序渐进地在历史进程中向前发展的。
19世纪中叶开始,中西方的文化和科学交流十分广泛,涉及天文、气象、地磁等领域,气象观测合作也有所增加(兰平, 2019)。最具代表性的事件是20世纪初期中国和瑞典联合组成的“中瑞联合西北考察”。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迎来了站起来的时代,我国的气象事业也从此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建国初期,气象观测设备不足、专业气象人员缺乏,气象事业的发展建设举步维艰。为此,各大军区成立了气象处,气象业务由部队管理,同时负责档案的收集、存档管理、整编出版及服务。
1950年4月,军委气象局与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开始共同组建联合资料室,气象事业开始转向民用,军民气象融合是这时期的特点,也为全面恢复新中国的经济建设打下了基础。2000年起,为了适应气象事业发展,在全国气象行业开展了档案管理体制改革,从原来的4级管理体制,改为国家和省2级制,体现了科学分工、安全管理、集约高效的原则(兰平, 2019)。
气象事业发展道路
气象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本世纪头 20 年,中国气象事业要按照“一流装备、一流技术、一流人才、一流台站”的要求,建设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气象事业现代化体系,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实现从气象大国向气象强国的跨越,推动气象事业科学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一流的气象服务(秦大河,孙鸿烈,孙枢, 2005)。
中国特色气象发展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面向国家需求、瞄准科技前沿,坚持“公共气象、安全气象、资源气象”的发展理念,坚持公共气象服务引领气象事业科学发展的根本方向,坚持气象现代化建设不动摇,构建结构完善、功能先进的现代气象业务体系、气象科技创新体系、气象人才体系,建设“一流技术、一流装备、一流人才、一流台站”,提高气象预测预报能力、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开发利用气候资源能力,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安康福祉提供一流气象服务(郑国光, 2012)。
气象事业中的科学技术
GIS作为一门重要的空间数据管理与分析技术,在气象现代化建设中大有可为。GIS技术在全球气象领域得到了十分深入的应用,也形成了系统、科学的理论知识框架,技术已经发展到相对成熟完善的阶段。借助GIS技术,气象预测人员能够获取更加丰富的数据信息,保障了预测结果的准确性。同时对信息的管理也更加科学便捷,使得气象服务水平显著提升。多数国家都对GIS技术展开了集中研发,以期通过GIS技术,全面提升国家社会生产建设的质量和效率。尤其是针对GIS在气象领域发挥作用的原理,进行了深入的探索,例如空间数据交互以及空间数据整理等。这也对GIS技术的长远发展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对于气象领域也有积极意义。国内气象领域对GIS技术的应用也比较广泛,在气象信息收集管理、发布输送等方面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王悦,牛忠清, 2020)。
卫星遥感具有覆盖范围广、观测连续性强、不受自然条件和地域限制的优势,是监测和预防气象灾害及其他自然灾害的有效手段。比如我国风云极轨气象卫星数据,风云极轨气象卫星装载多种探测仪器,可提供丰富的全球影像产品、大气产品、陆表产品、海洋产品、辐射产品、空间监测产品等,目前已经被应用在天气预报、气候预测、自然灾害、环境监测、科学研究等多个重要领域,为我国国民经济建设、国防建设、防灾减灾和全球许多国家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人工智能是计算机科学的一个分支,该领域的研究包括机器人、语言识别、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和专家系统等(陈云峰, 2018)。在当前的气象服务中,根据不同应用场景,都在探索性的应用人工智能技术来提升气象服务质量。例如通过研究大数据分析和自然语言处理技术,构建知识图谱,提升气象服务影响预报以及按需产品生成能力、智能情景化、个性化的气象服务能力;研究基于事件驱动的机器学习灾害性天气预报和预警具有不确定性条件下的最优决策推荐技术,提升气象服务的影响力和可信度。当前多个气象服务应用场景下的人工智能技术还处在研究探索阶段,未来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海量大数据存储、分布式云计算以及GPU算力的显著增强,甚至量子计算机的发展,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气象服务的多个场景中将是必然的发展趋势(陈云峰, 2018)。
气象事业的服务应用
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发展,气象服务应用于多个方面,包括海洋监测、气候变化监测、天气预警、防灾减灾等方面。
气象服务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农业方面
我国现阶段农业生产活动受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还是相对较大的,恶劣的气候条件不仅会对农业种植人员的工作带来阻碍,会导致农作物减产、病虫害增加等等。而合理利用气象服务,将会为农业生产活动提供良性的指导作用, 气象服务工作应用到农业生产环节,其主要的工作内容包括气象预警、气象科普、指导农业生产,通过气象设备的更新与气象监测技术的升级,可以有效提高农户对不良气象因素的监控能力,加深对气象信息的理解程度,同时,气象服务的运用能够促使农耕人员在开展农业生产活动期间,根据气象服务信息调整农作物的种类、农作物种植区域以及农田的保护措施类型,降低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工作的影响。
应用于短时气象预警
短时临近天气预报在农业气象服务中的重要内容就是能够实现短期内的气象预测,这种预测模式能够帮助农业生产做出适当的调整。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农户能够接收到短时临近天气预报的信息,然后结合农业气象服务信息进行农业生产的适当调整,从而减少农业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造成的影响。短时临近天气预报能够对12个小时段天气变化数据进行预测,对气候变化是一种提醒。当农业生产者认识到短时临近天气预报所带来的影响之后,结合所得到的气象数据来调整农业生产计划,从而降低农业气象灾害对农业经济所造成的损失,促进我国农业的发展(徐琰博, 2020)。
气象服务在海洋监测中的应用——以船舶海上施工为例
海洋气象监测系统是针对海洋空间区域内部气象环境条件展开测量和监测干预的技术系统,其运行过程中获取的相关成果,能够为海上施工船舶的安全高效技术运用,创造和提供支持保障条件。海洋气象监测系统是针对海洋空间区域内部气象环境条件展开测量和监测干预的技术系统,其运行过程中获取的相关成果,能够为海上施工船舶的安全高效技术运用,创造和提供支持保障条件。
气象现代化建设
按照中国气象局的部署,到 2035 年要建立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的气象业务体系,基本实现气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气象综合实力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气象深度融入民生保障和行业发展,气象强国基本建成。
新时代下气象现代化建设要进一步发挥好中国气象特有的双重管理双重财务的体制机制优势,形成条线领导、条块结合、地方支持、部门协同的发展环境,化制度优势为治理效能。加强省部合作,健全气象发展保障机制,促进国家和地方气象现代化建设融合发展、协调发展、共同发展。加强国家和地方气象法规标准建设,加强行业气象管理,依法发展气象事业,依法规范气象活动,全面履行法律法规赋予气象的职责。
新阶段气象现代化建设的主要问题是创新能力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要聚焦关键核心技术,强化科技合作和集约攻关,健全气象科技创新体系,优化气象科技资源配置,激发人才活力,推动重点项目、团队、人才、资金一体化配置。要聚焦提升气象监测综合、协同、精密能力,聚焦提高预报无缝隙、精准化、网格化水平,聚焦增强灾害风险和影响、综合预警和精细化服务效益。
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新阶段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要担当尽责,以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习近平总书记对气象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为遵循,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科技创新,不断增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气象保障服务能力,推进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 兰平.气象档案事业70年回顾与展望[J].气象科技进展,2019,9(04):67-69.
[2] 秦大河,孙鸿烈,孙枢, 等.2005-2020年中国气象事业发展战略[J].地球科学进展,2005,20(3):268-274. DOI:10.3321/j.issn:1001-8166.2005.03.002.
[3] 郑国光.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气象发展道路[N]. 中国气象报,2012-10-23(001).
[4] 王悦,牛忠清.GIS技术在气象领域中的应用[J].黑龙江气象,2020,37(04):38.
[5] 陈云峰.20世纪80年代人工智能在天气预报中的应用[J].气象科技进展,2018,8(03):88-91.
[6] 徐琰博.短时临近天气预报在农业气象服务中的应用[J].新农业.2020(24).
http://www.dxsbao.com/news/344837.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