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文化的变现
文/李家奕
一览无余的山巅,望不到边;绿草茫茫、白云皑皑,骏马驰骋的格聂雪山脚下,身着黑色暗纹藏袍的黑发少年,迎光微笑。眼睛里的纯澈映衬身后蓝天的澄澈,古铜色皮肤下风沙、飞雪打磨的粗糙痕迹和不规则的黄色山丘相得益彰……藏族少年的笑俘获了人们的心,联系他与众人的,是草原、是骏马、是蓝天白云、是藏族文化的低吟浅唱。康巴汉子丁真,从四川省甘孜州理塘县走进整个中国的视野,在这片孕育五千年文化的土地上,少数民族文化也沿时间长河繁衍、流传、再生,化作一个神秘符号浅藏在人们心中,引发无限遐想。遐想背后,少数民族文化的变现正在发酵。
浮腾人心的民族文化
冷气袭来的11月,有关丁真话题的热度却丝毫不减。丁真的走红以一段视频开始,以其民族特色延续。视频中,黝黑的肤色在阳光直射下显得明亮,皮肤上的粗糙印记在风沙、飞雪打磨下更为清晰。身着暗纹藏袍的黑发少年看着镜头,渐露微笑,澄澈的眼神和饱尽风霜的脸在蓝天、草原环绕下汇聚了无限朝气。黑发下,一只上下红珠点缀、鹅卵石状的青石耳环和他胸前一串红的透亮的串珠成为画面中唯一的明艳色彩,一位藏族少年就这样映入眼帘。
“纯真与野性的结合”不少网友这样评论,“少数民族的美”也引起网友共鸣。纯真、野性、少数民族,这三个词经常被联系在一起。许多人表示“不仅是因为丁真颜值在线,还在于他的眼睛太过纯澈。正如他的名字:丁真,在藏语中意为珍珠。”这一颗纯净的高原珍珠此刻分外夺目,它饱含太阳对大地的馈赠,以信仰回应大自然对尘世的孕育。藏族的虔诚文化、回归自然的本真、无污染无修饰的美,顺应了人们对少数民族文化的想象。
藏族的虔诚从布达拉宫延续到中国各个角落,求得心灵上的净化使人们产生一生一定要去一次西藏的向往。无独有偶,紧邻西藏的新疆,也以广袤无垠的沙漠、行走其中的骆驼与头戴高帽的男人、身着红裙能歌善舞的女子以及瓜果飘香、馕饼酥脆的印象驻留人们心中。
身为维吾尔族的哈尼克孜凭借综艺“国风美少年”中的舞蹈:《一梦敦煌》,诠释了人们心中维吾尔族“能歌善舞”的一面。《一梦敦煌》将敦煌舞与新疆舞结合,以演绎大漠胡风。当眼眸深邃、鼻梁高挺的哈妮克孜身着露脐彩绘服饰,面带金色珠帘起舞时,扑面而来的异域气息俘获了人们的掌声和赞叹。虽然在这个综艺中哈妮克孜并未能走到最后,但是她的动人舞姿、窈窕身姿随即开启了她的演艺生涯。
哈妮克孜以维吾尔族的滤镜出现视野,丁真以藏族少年的标签走向公众,异域色彩和神秘遐想下,少数民族文化符号在人们内心深处浮腾。人
符号变现之旅
以丁真为代表的藏族,大多分布在高原地区,气候恶劣、环境极端。为抵御严寒、并适用大自然的馈赠,用皮毛、花布等制成的藏袍成为藏族人民的一大特征。如今人们提到藏袍等少数民族服饰,总以“花花绿绿”概括。但是,即便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如广西、青海、宁夏、云南等地,人们也只会在旅游景点看到这些服装,甚至很多时候,身着该服饰的是汉族游客。相比世世代代与大自然朝夕相处的少数民族,生活在城市里的汉族,似乎更执着于一件衣服带来的不同的感官体验。其实,起初的少数民族服饰并没有那么鲜艳,朴素是它们的基调。生活在高寒地带的藏族,由于自然条件受限选择了素色的藏袍。藏袍一般用以皮毛、花布为材料,既保暖又便于取材。白天劳作时,人们可以脱掉一只袖子扎于腰间,处于劳作需要,藏袍的颜色早先也以黑、灰为主。和藏族一样,生活在云南南部的哈尼族人穿树皮衣也是因为取材方便、劳作需要。直至上世纪50年代中共开始系统地展开民族调查和民族识别后,颜色各异的少数民族服饰才渐渐走近人们的视野。随着该工作的进行,界定不同民族独有的文化特征此刻显得分外重要,各民族也出于民族认同的心理,以“服饰”这一最直观的方式展露自己的民族特色。
一个又一个民族被认定,一张又一张民族调研后的画跃然纸上。身着鲜艳民族服饰、头戴特色民族装饰,甚至手拿各类代表乐器的少数民族形象,以书、画册这类媒介传播到了五湖四海。当1979年基诺族被确认后,全国55个少数民族都被正式确认并公布。民族认定工作渐近尾声,为加深人们对少数民族的认知,1999年民族大团结邮票发行,展现了各民族的服饰形象。民族出版社则在1981年出版《中国各民族》,以照片配文的方式介绍各民族的服饰和习俗。一系列少数民族政策不断出台,少数民族渐渐走进城市,与外界的交流也逐渐增加。城市的生活和工作促使不少民族脱下了以往针脚复杂、行动不便的民族服饰,但是,人们并没有将脱去的服饰丢弃,而是将它们以另一种形式保留了下来。
现如今,人们印象中的春节联欢晚会,都少不了少数民族的影子。从1956年第一个民族节目《草原之歌》的登台开始,无数新疆舞曲、藏族民歌等民族特色都涌现在这个全国人民观看的舞台上。刚刚过去的2020年春节联欢晚会上,不仅集聚了彝族、蒙古族等民族的敬酒歌,还有一位维吾尔族女星佟丽娅参与主持。少数民族文化符号此刻又通过电视媒介传播开来。
11月,在有关丁真话题的热搜在微博上层出不穷时,央视新闻又以一则“当彝绣遇上百褶裙”的报道引起网友热议,还开启“我和我的村庄”相关话题,直播总台央视记者王冰冰现场试穿彝族百褶裙的惊喜场景。无论少数民族的歌舞还是服饰,都以新的方式呈现在人们面前。
从邮票、画本、书籍、电视再到新媒体平台,少数民族文化符号随媒介的传播在人们心中渐渐成形,并生长。
夹缝中的符号
11月9日,人们通过抖音短视频平台上一个不足10秒的视频看到丁真、并开始关注这个腼腆、纯真、帅气的藏族男孩。此后,随着网络舆论的热潮,丁真先后接受了媒体的采访、参与直播等。在人们争议“丁真该不该离开草原”时,丁真签约了一家国企理塘县文旅,为家乡做宣传。当人们得知这个男孩来自甘孜理塘后,前往甘孜的机票立马同比增长2成。
人们通过短视频平台接触到丁真,又通过丁真看到甘孜州理塘县的冰川、草原、骏马、蓝天。虽然不少人都误以为丁真在西藏,但是其藏族的标签依然使这个跨界互动格外成功,四川省甘孜州被人们所看到,旅游业的发展也蒸蒸日上。
然而,丁真的文化宣传不止局限在家乡理塘,当丁真表示“最想去的地方是西藏”后,西藏日报发微博“丁真,我们在西藏等你”,并开启相关话题。随后,山东、湖北、辽宁、青海、甘肃等地都开始邀请丁真去当地旅游、宣传。人民日报也在11月29日发微博“他没有趁势‘出圈’,而是为家乡代言”,以表示对丁真的肯定。民族文化符号的跨界互动对经济的推动和文化的传播不言而喻。
这种符号的跨界互动还体现在以“东方彩妆·以花养妆”为理念的花西子彩妆品牌上。2019年双十一期间,花西子在李佳琦直播间开场1小时后成交额便顺利破亿,热销单品散粉在当天爆卖70多万盒。国风与彩妆的结合的成果又促使花西子将目光转向少数民族文化。最近,花西子又推出了年度重磅巨制产品——“苗族印象高定系列产品”,首次将产品设计与苗族文化结合,演绎经典“中国风”。
与此前不同的是,苗族印象高定不仅登上了人民日报“爱上中国风”直播带货专场,带上了“国货之光”的头衔;还走出了国门,迎来海外用户的狂热追捧;各国知名美妆博主也纷纷推出花西子苗族印象系列妆造……“国货美妆”借少数民族文化符号在日本药妆、韩国彩妆等国际美妆下,寻得了一席之地。
花西子在国际舞台上大放异彩,与之一起闪光的,还有苗族文化。人民日报在10月发了一条“苗族银饰有多美”的微博,报道了李佳琦作为“非遗探索员”,走进银饰传承基地贵州麻料银匠村,向人们展示苗族银饰的复杂工序和精致由来的故事。品牌方花西子则表示“很高兴与非遗栏目组、佳琦一起走进苗寨……也邀卿一起传承守护苗银艺术。”美妆、服饰、旅游业各界都在借用少数民族文化符号各取所需,但当符号的界限被打破,背后的利益逐渐凸显,少数民族文化符号也在跨界互动中疲惫不堪。
《闪耀暖暖》作为苏州叠纸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开发的一款换装养成游戏受到广大女性的喜爱。然而,近日新推出的“槿云重华套装”却引来了诸多争议。该服装的宣传上是类似明制汉服的服饰,可搭配的套装都是韩服元素。一时间,“韩服还是汉服”的舆论四起,韩国甚至提出了“汉服起源于韩国”的说法,一场民族服饰引起的文化纠纷就此上演。人们通过网络接触民族文化,又借书籍弥补想象,当这种文化符号跨界传播时,文化本身被模糊、被强行贴上标签,随即产生的负面影响也在蠢蠢欲动。
少数民族文化符号处于现代生活与传统习俗的夹缝中,又处于文化推广和文化模糊的夹缝中。符号的跨界互动,将少数民族文化推向五湖四海,经济增长也与时俱进;然而当少数民族文化符号的滥用威胁文化本身时,营销的把关仍待进一步加持。
http://www.dxsbao.com/news/347851.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