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萍女士的名字可能大多数人都不熟悉,但是在陕西民俗文化圈里,她可是响当当的名人。1998年6月,她代表陕西民间艺术家为到访的美国总统克林顿一家进行泥塑制作现场表演。2006年,敬萍的作品获得第十届中国东西部合作与投资贸易洽谈会妇女手工艺品参展优秀奖。2009年,泥塑作品《发财秦川牛》荣获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60周年“西风杯”工艺美术精品展一等奖。同年,她被陕西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授予陕西省三级工艺美术大师荣誉称号。2010年被宝鸡市妇联授予“巾帼先锋”称号。2010年,她的作品《马勺》荣获全国妇女手工制品最佳创意奖。而她的另一个身份也值得一提:她是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大师胡新明先生的妻子,与他风雨同舟多年,共同创作泥塑作品120多种,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展览。
在接受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赴凤翔泥塑调研服务队的采访时,敬萍说:做泥塑做到现在,我们已经不是为了赚钱,而是有更重要的事值得我们去做。
努力把六营村打造成中国第一村
坐落于陕西凤翔的六营村,是凤翔泥塑的主要生产地,2002年被县委、县政府授予“民俗村”,2005年7月被省文化厅命名为文化产业示范基地,2005年11月在杨凌召开的国际“一村一品”研讨会上,被评为“一村一品”先进单位。宝鸡市新农村建设五星级村、市级生态示范村、市级文明村,凤翔县第一个“民俗村”。近年来先后荣获县级以上表彰奖励100多项,是全县一流,全市典型,全省重点,全国有影响的“明星村”。而六营村这十多年来的发展离不开一家人的奋斗,那就是胡新明、敬萍夫妇。
“我记得那是个展览会,我们当时写的标语就是“六营村——第一村”,当时吸引了很多人来参观,后来有人质疑我,说:敬萍啊,你这也不像第一村啊!我当时就说,就算现在不是,我也努力让它变成第一村!”
回忆起当年的事,敬萍女士的脸上浮现出自信的笑容,如今她则更有底气说这句话了——随着国家对民俗文化的重视程度加深,泥塑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国家这几年则更是大力提倡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泥塑的价值被越来越多的人所重视,这也是敬萍所希望的。
“我们对泥塑的产业充满信心,我们同时也是这个圈子里最年轻的一代,再干下去也一定可以。”
同时,敬萍也表达了自己对泥塑产业的一种期盼。她说,比起在村里一家独大,大家都来盗仿她家的泥塑,她更愿意与大家合作生产以保证泥塑工艺品的质量,大家一起努力,把六营村建设成一个泥塑大村,甚至中国第一村!
从只是为了混口饭到扛起传承重任
“在我们小时候,有着一句老话,大概是这个意思;家有米两升,绝不做泥活。”一句话道出泥塑手艺人在过去的辛酸地位。
“以前在村里,家家户户都会做泥塑,但是那只是出于生计。一个标准的泥塑可以卖到五分钱,抵得上一顿饭。”
九十年代之前,泥塑的制作还只停留在制作老虎、娃娃的阶段,缺乏作品的深度与创新力,但自胡新明先生接力胡深老先生的传承棒后,泥塑的发展则更上一层楼。他认为,要让凤翔泥塑具有品牌竞争力和凝聚力,就应该有生产的标准,也就是从制坯到描线再到彩绘都要有统一的技术要求。从土质的再次加工到泥塑造型的设计,胡新明夫妇都不断在进行尝试,逐渐改变了几十年前泥塑不发展、不搞创作、不搞研究、不完善,不够精密、不够标准、太松散、一味追求利益的状况。
“当时奔波于各大展会,为了省钱我们最多只坐公交车出行,肩上扛着一个大包里面装着泥塑,双手还提着两个大包,几十年这样下来,我的胳膊变得经常酸痛。”
敬萍夫妇的同行,在这几十年来大多都选择了放弃而去从事其他行业,而唯有他们选择了坚持。如果说一开始是爱好使然,让他们选择从事泥塑,那么如今的坚持则更多了几分责任意味。
“这个行业起起落落,我们一路走来,辛酸苦辣真只能我们自己感知,如今回忆起来,仍旧历历在目。”
2017年的元宵晚会,胡新明以中国泥塑传承人的身份与其他民俗传承艺人共同登上了央视舞台,进一步地为泥塑加大了宣传力度,使国人更加了解了泥塑。
“这么多年,唯一对不起的还是我的孩子”
“我们从事泥塑事业这么多年,口碑在业界还是过硬的。”敬萍女士自豪地说。
把员工当成亲人,当她们生活上遇到困难时,敬萍总会尽力去帮他们。
“在我们这里,人总说,一个小姑娘熬成了老太婆!”侧面也反映了作坊之间深厚的情感,员工十几年来如一日,坚守在岗位上。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赴凤翔泥塑调研服务队对其他员工中的采访中得知,员工每日并没有一个严格的执行业绩标准,一天能做多少活,全靠他们尽力去完成,他们也从未想过偷懒。领导者的自由管理与员工的尽力工作,整个团队形成的良好氛围,绝对也离不开敬萍夫妇的个人魅力。当提起敬萍女士与胡新明先生时,员工总是报以一种敬佩的情感,赞不绝口。
“从事泥塑这几十年,可以说几乎所有的精力都奉献给了泥塑,留给家人的时间真的很少很少,尤其对不起我的孩子。”讲到动情之处,敬萍女士眼睛里闪烁着泪花。
“但我的孩子都很懂事,我们很少为他们操心。”
在长达一个多小时的采访中,调研服务队了解到了敬萍夫妇这几十年来的艰辛的奋斗历程,在被他们执着和坚守的精神所感动的同时,也深深感受到了敬萍女士几十年来历练的魅力与活力。同时她也通过服务队的采访,向当代大学生传达着深切的期望:大学生是社会未来发展的希望,应加强自身文化修养,扛起社会重担。
http://www.dxsbao.com/news/36231.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