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拓故居位于福州乌山北麓天皇岭东北坡下的第一山弄7号,是我国现代杰出的新闻工作者、杂文家、诗人、政论家、历史学家邓拓的故居。邓拓(1912—1966),原名邓子健,笔名马南邨、邓云特、左海等,福建福州人。曾任《晋察冀日报》《人民日报》社长兼总编辑、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席、北京市委书记处书记、中共中央华北局书记处候补书记等职。他的居所花木葱茏、钟灵毓秀,记录着他一生为中国共产党和人民的奉献事迹,留存着邓拓刚直清正、无私无畏的精神。
参观期间,班级负责人为同学们讲解了邓拓的生平。走进故居,映入眼帘的是厅堂两侧的厢房,也就是邓拓父母的居室,现如今作为邓拓生平事迹的展览厅。左侧展厅主要介绍了邓拓青少年时期的作为。那时父亲对孩子的管教很严,规定他们黎明即起,晨课是背诵古诗文,练习写大字。受父亲的影响,邓拓自幼饱读诗书经典,又时常随学习美术的二哥邓仲辀到乌石山“搜奇访古”,深受传统文化的熏陶。中学时期,邓拓与同学傅衣凌、李拓之等人组织“野草社”,开始广泛接触《新青年》《反杜林论》等进步书籍,并且在父亲的指教下学写诗词。

居所的正中间为厅堂,摆放着邓拓一家常用的帽椅、方桌。屏门上镶嵌着邓拓的浮雕头像,端庄大方,令人感受到邓拓的浩然正气。班级负责人介绍道:“1930年,在上海读书的邓拓前辈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开始踏上革命的征程。邓拓前辈努力学习马克思科学理论,吸收先进的革命理念,同时深入社会实践。“七七事变”爆发后,他放弃历史研究工作,奔赴党在晋察冀边区创建的抗日根据地,开始他的办报生涯。”这十余年的光辉岁月呈现在居所右侧的展厅,展厅内陈列了许多当年邓拓发表的文章、诗词以及相关言论。在邓拓的领导下,《晋察冀日报》共出版2800余期,为党的无产阶级新闻事业写下了辉煌灿烂的历史。
当年风雨读书声,血火文章意不平。生欲济人应碌碌,心为革命自明明。艰辛化作他山石,赴蹈从知壮士情。岁月有穷愿无尽,四时检点听鸡鸣。这是一首题赠友人,也是自己用来抒怀明志的诗。邓拓前辈的一生是英勇的。在反动派疯狂屠杀工农和共产党人的白色恐怖最严重的时刻,他毅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我们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他放弃了学业和专业,奔向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场。在极端艰难困苦的环境中,他一手握笔,一手拿枪,出生入死,呕心沥血,十年如一日,和他的战友们一道,创造了人类新闻史上的奇迹。他襟坏坦白,光明磊落,面对风云变幻的种种复杂情况,勇于讲真话,讲真理,始终保持着一个共产党人的坚持真理、坚持原则的革命精神。这正是我们在参观中学习到的精神
随着党史学习教育的广泛开展,邓拓故居作为福州红色革命地标之一,如今已经成为许多党员以及青年团员深入学习党史、瞻仰革命先辈英雄事迹、宣传党员模范先锋作用的地点。回望历史,感知现在,在红色教育的浸透中,我们不仅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担当,坚持为民族独立、为国家富强不懈奋斗的革命志向,更要发扬勇于奉献、积极进取的红色精神,砥砺前行。

http://www.dxsbao.com/news/420767.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