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湿地,与法同行——大学生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湿地保护法》的认知程度及传播策略的调查研究
1.简介
2021年12月2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湿地保护法》通过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二次会议审议,我国首部专门针对湿地保护的法律正式出台,中国湿地保护由此开启历史新纪元,进入法治化发展新阶段。
本项目旨在运用网络调研的方法研究大学生对湿地保护法的认知程度,以及查阅有关资料的方法探究湿地保护法宣传方法,并得出可实施的普法计划。
2调查目标及主要内容
2.1调查目标
在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实施的大背景下,依托发达的互联网技术,结合自身大学生的优势,本项目旨在运用网络调研的方法研究大学生对湿地保护法的认知程度,查阅有关资料总结近年来我国湿地保护和大学生对法律认知程度的现状以及法律传播形式的现状与创新,并尝试提出在一定范围内可实施的普法计划。
一方面,通过发布“大学生对湿地保护了解情况的调查问卷”,调查以不同性别、年龄、教育程度、专业等多个维度了解受访者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湿地保护法》相关信息的了解意愿、渠道、形式、原因,了解受访者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湿地保护法》感兴趣的程度、原因、侧重点和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湿地保护法》相关规定的掌握程度。
另一方面,结合当今“十四五”规划“坚决打赢绿水保卫战”的生态环境保护形式和自身大学生充满活力、勇于创新的优势,为社会提出一套可行的《湿地保护法》的传播方案,用切实行动保卫我们的绿水青山。
2.2研究主要内容
2.2.1查阅文献资料了解相关知识
在中国知网等权威学术网站以及新闻网站,查阅文献五十余篇,阅读报导二十余篇,从各个角度了解湿地的定义、我国湿地现状、中国湿地保护的法制化过程、国外湿地保护相关法律的制定、大学生对法律认知情况的现状、提升大学生对法律认知程度的方法、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必要性、法律的传播及法律传播的创新形式等。
另外,在新媒体方面,阅读“中国湿地保护协会”“天津七里海湿地自然保护区管委会”“天津古海岸与湿地国家自然保护区”“天津大黄堡湿地自然保护区”“蓟州区国家湿地公园管理中心”等新媒体账号发布的推文和短视频,进一步了解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湿地保护法》的颁布及其特点,基本了解了中国湿地保护的现状和湿地生态保护对人与地球和谐发展的意义。
结合所了解到的知识,科学分析了当今社会对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湿地保护法》认知程度和传播方式的现状,提出了运用问卷调查法对当代大学生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湿地保护法》的认知程度及传播偏好的进行研究的方案,为调查问卷问题的设计和法律传播方案的制定提供了理论依据。
2.2.2设计调查问卷
调查问卷的设计要遵循六个原则,具体如下:
(1)合理性:合理性指的是问卷必须紧密与调查主题相关。
(2)一般性:一般性,即问题的设置是否具有普遍意义。
(3)逻辑性:问卷的设计要有整体感,这种整体感即是问题与问题之间要具有逻辑性,独立的问题本身也不能出现逻辑上的谬误。
(4)明确性:所谓明确性,事实上是问题设置的规范性。
(5)非诱导性:不成功的记者经常会在采访中使用诱导性的问题。
在问卷调查中,因为有充分的时间作提前准备,这种错误大大地减少了。
(6)便于整理、分析:成功的问卷设计除了考虑到紧密结合调查主题与方便信息收集外,还要考虑到调查结果的容易得出和调查结果的说服力。
基于以上六大原则,依托腾讯问卷系统,我们设计了一份30题的调查问卷,经过多轮试验和讨论,题目最终调整为19道,作答完成时间在两分钟左右,有效而合理。
其中包含两部分。第一部分基本信息题中包含三道题,收集了受访者的性别、年级和专业,对受访者的基本信息进行了收集,便于统计时根据此三个维度进行分类计数。第二部分包含了16道题,其中7道单选题、8道多选题和1道开放式填空题。16道题目中,维度1题目2道,维度2题目3道,维度3题目7道,维度4题目5道。其中部分题目采用Likert5点计分法,从“完全不符合”、“比较不符合”、“不确定”、“比较符合”、“完全符合”依次计分为1分、2分、3分、4分、5分,要求被试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填写。得分越高,表明个体的法律认知水平越好。
2.2.3调查结果
(1)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由六位组员向身边在读大学生发放问卷,组员分别来自天津、新疆、甘肃、贵州、湖北,预测样本地方局限性小,采样均衡。问卷回收期间共回收问卷107份,有效问卷107份,调查学生素质层面广,数据反馈真实可信。
(2)调查结果统计与分析
基本信息:受访者的男女比例为32.7%比67.3%,其中57.9%为2020级大学生,8.4%为2018级,18.7%为2019级,15%为2021级,他们分别来自全国各地的医学类、药学类、护理学类、经济学类、统计学类、化工类、设计类、计算机软件类、管理学类、教育学类、文学类、小语种、舞蹈学、金融学、材料学类、工学类等专业。受访者中33%来自天津,13%来自湖北,13%来自北京,9%来自贵州,4%来自江西,27%来自其他省市,所有受访者均使用移动设备作答。
(3)受访者对湿地保护法的认知情况
从问卷第五题、第八题的调查结果分析得知78.9%的受访者对12月24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湿地保护法》不了解,但其中44.9%的人愿意学习。结果表明,此法的宣传力度还不够大或宣传策略不得当,不能起到较显著的宣传效果。更多数据请见下图。
(4)受访者对湿地保护的认知情况
从问卷的第四题题目的调查结果中分析得知47.7%的受访者对湿地保护不了解,但其中26.5%的人表示愿意花时间学习,此外44.9%的人对湿地保护一般了解,7.5%的人非常了解。其中选择“了解”的人数占比为52.4%,此数据说明大学生对湿地保护有一定的了解,不了解的人群也有大部分愿意学习,可以说明湿地保护是大学生较为感兴趣的领域,他们愿意为此付出精力去了解相关知识。
(4)受访者接受普法宣传的形式
从问卷第十六题题目的调查结果中分析得知大部分受访者通过身边的宣传标语、观看普法视频、网络上的普法文章和学校组织的普法学习接受普法宣传,较少部分人通过参加普法知识比赛、阅读普法宣传小册子和受到长辈教育获得法律知识。结果表明,网络普法和学校宣传较阅读和体验型普法更有影响力。对此我们分析原因是,目前大学生普遍上网时间增长,并且网络中的内容更加包罗万象,法律也能通过网络有较好的传播,且具有广泛性和便捷性。
从第十七题题目的调查结果中分析得知大部分人认为观看普法视频、参加知识竞答和身边宣传标语的宣传效果更好。结果为我们提出更加科学可行的宣传方法提供依据。
(5)受访者获得湿地保护相关知识的形式
从问卷的第十五题题目的调查结果中分析得知大部分受访者获得湿地保护相关知识通过网络、社区和学校宣传、书籍和报刊,少部分通过新闻和其他。结果表明,网络、社区、学校和书刊对于宣传湿地保护相关知识更加有效,且其中第一名“网络”选项与第二名社区、学习宣传相差较大。
(6)受访者对湿地保护相关知识的判断
问卷的第十至第十四题为不定项选择题,题目与湿地保护相关,旨在让受访者通过自己的知识判断湿地保护相关语句是否正确,调查结果几乎全部正确,所以受访者无论是否了解湿地保护相关知识都能通过自己已有的认知选出正确答案。这中现象说明,湿地保护相关知识并不高深莫测,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容易接受,只要加以更加权威的普法便可更加了解。
(7)受访者对获得湿地保护相关知识的选择
从第十八题题目的调查结果中分析得知受访者很大一部分更倾向于通过湿地保护知识视频了解湿地保护相关知识,人数远高于其他三项——书籍、报刊和新闻。结果表明,用视频宣传湿地保护与湿地保护法更有效。原因可能是视频集声音和画面于一体,能够让观者全方位多感官接受知识,不枯燥且令人印象深刻。
(8)在最后一填空题中获得了多角度的建议建议。受访者建议政府及有关机构加强宣传法律法规,落实相关政策;建议可以扩大群众宣传面,从未来生态效益处着手;建议在学校等教育系统加大宣传力度并开展更多的实践活动;建议开放湿地部分片区,引导人们参观,形成保护湿地的意识;建议学习一些自媒体的科普方式进行宣传和讲解;建议可以多用动画和短视频宣传,更容易引人注意。
2.2.4总结
根据调查问卷的结果可得出结论。首先,大学生对于湿地保护了解情况一般但并非完全不了解,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湿地保护法》了解甚少。其次,大学生多通过网络和学校了解法律和湿地保护相关知识。最后,大学生更倾向于通过网络来了解相关知识,建议用自媒体的形式加大和校园宣传的宣传力度。结合调查结果我们提出了以下策略:
(1)加大校园宣传力度
校园网宣传:每一所学校都会有自己的学校网页,校内联网计算机上网时必须先进入学校的主页,故在校园网进行宣传,效果显著。与学校联系,将我们活动的介绍放在学校的主页;校园论坛、贴吧內的宣传。
校内各个班级、学生团体的QQ群、微信群、微博进行宣传:通过学校团委、学生会将活动的信息、报名方式等散布到各个群里面,此方式宣传范围更广,可见率、认可度更高。
校园广播:活动前或当日在学校广播播放活动宣传;各高校都有自己的校园广播,在固定时段播放。在校园广播上进行宣传,受众直接,针对性强,这种官方宣传方式给学生一种可靠的印象,就如同是由校方推荐一样。
校园电视台:通过与校方电台的协调,在指定时间内将活动的宣传片投放到校园电视台进行宣传。
校园横幅:活动前或当日在校园内悬挂横幅;宣传条幅可设置在校内明显位置,通过不断的视觉冲击,达到宣传效果。
校园海报:在学校宣传栏、学生食堂、宿舍、一卡通充值点粘贴海报;在高校宣传栏张贴海报,是校内各种推广必选的方式,但由于各种原因,海报存留时间短,有的学校只有几天的时间甚至更短。依托校内资源,组织校内学生随时张贴,学生熟悉校园情况,对海报栏位置分布较清晰,可每周张贴两次,覆盖率高,到达率强,成本低廉。并且随时派遣人员检查海报张贴情况及效果。
校园宣讲:为了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营造良好的法律学习氛围, 高校内部可以定期邀请专业法律人士和湿地保护专家进校园开展专题讲座,阐述社会中存 在的不良事件以及最终的处理结果,提高高校大学生对于法 律的敬畏之心。其次也可以把 学生带到法庭这样的环境中,领域法律的庄严性,在特殊的 环境中学习法律,逐步养成法律的意识,提高法律教学的时 效性。
(2)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
呼吁法律专业人士和法学会、多家律所等,与短视频平台联合发起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湿地保护法》的短视频普法行动。法律专业人士和法律机构在结合社会热点进行普法的同时,还可以和众多网友进行互动并开展公益法律援助服务。这样的普法形式,将更受众多网友的欢迎。
2020年,是“七五”普法规划的收官之年。“七五”普法阶段,恰逢我国互联网高速发展时期,在这期间,我国网民数量增长了两亿多——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为9.4亿,比2015年12月的6.88亿,增长了2.52亿。
网民规模尤其是手机网民规模的扩大,带来的一个最直接影响就是短视频的异军突起。第4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6月,我国网络短视频用户规模为8.18亿,占网民整体的87%。
从媒体发展的角度来看,过去五年可以称为短视频的时代。‘七五’普法时期,短视频普法是新媒体新技术在普法中运用的最大亮点。
以民法典普法为例,一个短视频就有几百万甚至上千万的浏览量,这样的传播效果和影响力,在以往是很难想象的。2020年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自此之后,全国掀起了民法典的学习热潮。借助短视频形式的普法工作,显示出日益旺盛的生命力。
值得注意的是,出于疫情防控的需要,近几年很大一部分普法工作是在线上完成的。
(3)开展与湿地保护有关的实践活动
带领学生走进湿地,去考察湿地的花 木鸟兽,调查湿地的自然环境,既能提高学生的地理核 心素养,也能让学生养成亲近自然,爱护环境的行为, 这也是保护湿地最有效的方法。高校或有关部门可以不定期地举办湿地保护法的实践活动,提高大学生对湿地保护法的 认知以及具体应用能力。这类方式不仅是对学生学习的 法律知识的巩固,同时也逐步培养了学生对法律知识活学 活用的能力。
http://www.dxsbao.com/news/431508.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