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安新区“菌菇专家”杨建均:“做农民事,走产业路,
用菌菇带领村民脱贫致富”
20多年来,他在种植食用菌的路上一步一个脚印,并将自己的专业技术无私地推广出去,这一切都只因为他心中怀揣的那个“菌菇梦”,他就是贵州省贵安新区马场镇洋塘生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技术骨干杨建均。7月20日,湖州师范学院商学院“浙青春,正黔行”暑期社会实践团成员来到洋塘村,与这位当地老百姓口中的“菌菇专家”聊起了他的“菌菇人生”。
“世界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梦想而奋斗。”
杨建均,男,1973年8月出生于重庆垫江县五洞镇文龙村一个普通农民家庭。“1991年高中考入垫江中学,但由于家庭原因,两年后也就是1993年我离开学校步入社会。”杨建均说,刚进入社会时,他很迷茫,随着南下大军到广东打工。那段时间,杨建均并不快乐,他不停问自己“难道这一辈子我都要做一个打工仔吗?”为了让知识改变命运,杨建均毅然选择重新拾起了书本,在书店偶然发现一本有关菌菇的书籍《食用菌生产技术》,觉得很有意思就买了下来,仔细研读了几遍,又想了想,觉得自己既然是农民,那就做点与农业相关的事吧,最终他下定决心回家种植菌菇。
1994年春,杨建均带着自己打工挣来的五千元钱回到家乡,开始了他的“菌菇人生”。食用菌到底怎样种呢?杨建均感到仅有书本的知识远远不够,于是他走遍垫江,终于找到了一位种植食用菌的师傅,在启蒙师傅的指导下,杨建均老家的食用菌开始投产。虽然辛苦,但当他看到自己种出的一朵朵菌菇,感到无比欣慰,似乎也看到了希望。
“梦想是朵花,谢落了可以重新开放。”
在杨建均老家食用菌投产半年后,预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他辛辛苦苦生产出来的菌棒开始大批量被污染。杨建均说,“当时由于资金问题,生产无法继续。我想到了放弃,但又不甘心。”经过一番挣扎,杨建均决定重新站起来,“当时为了弄明白失败的原因,我开始疯狂购买与食用菌有关的书籍,每天坚持学习到深夜两三点钟,最终找到根源,恢复了生产。”
但这次生产上的失败,让杨建均深深体会到技术在生产中的重要性,于是他把工作重心都放在了对食用菌栽培技术的研究上。2002年起,他先后到中国农业大学专修食用菌高级技术,到西南大学进修了园艺和应用心理学,加入中国食用菌协会,多次在北京参加食用菌技能培训,并考取了中国首批“菌类园艺师”资格证。经过多年的努力,杨建均研发出“前发酵半熟料食用菌栽培工艺”,打破了传统食用菌生产理念,真正达到节能化、绿色化、高效化、轻简化、粗放化“五化栽培”,使食用菌生产工艺更接近农民,让食用菌生产技术从实验室落地到田间。
“梦想一旦被付诸行动,就会变得神圣。”
提及现阶段的梦想,杨建均说道,“我是一名普通农民,我要做农民事,走产业路,用菌菇带领村民脱贫致富。”今年2月,杨建均在贵安新区马场镇洋塘村的邀请下,到洋塘生态农民专业合作社担任技术员,支援精准扶贫项目。短短五个月时间里,他从北京、江苏、福建等地引进菌株三十余种,并带领合作社工作人员成功自主研发培育出2个菌种。杨建均从菌株选育、菌种扩繁、菌棒生产、出菇管理、产品加工等环节科学管理、严格把关,逐步打造“云上菇”这一洋塘村食用菌品牌,预计满产后每年将生产食用菌菌棒50万棒,产值将达300万元,净收益175万元。
杨建均表示“这些年我在渝、黔多地工作,熟知菌菇本土化培育、野生菌菇驯化等技术要领,洋塘村在发展菌菇产业上有一定的优势,比如气候适宜、有充足的农作物秸杆、猪牛粪等。未来可以打造一个康养农业孵化园,以菌类产业(白色农业)为切入点和核心,同时把种植业(绿色农业)、养殖业(蓝色农业)整合成良性的闭循环农业产业链;通过第一产业(农业)的打造,驱动第二产业(工业)和第三产业(服务业)的健康发展。”
据悉,在采访的最后,“浙青春,正黔行”实践团与杨建均就构建“洋塘食用菌电商平台”达成初步共识,以“互联网+农业”的模式创新精准扶贫方式,发挥湖州师范学院商学院师生的专业优势,将农村电子商务作为促进当地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目前相关详细的合作事宜还在进一步协商中。
通讯员:汤晓晨 程俊杰
http://www.dxsbao.com/news/48492.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