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平顶山7月23日电(通讯员刘移榆)烈日当空,晴空万里。夏日夜短,太阳早已爬上山顶照耀着安良镇的四面八方。阳光把影子拉得很长很长,万物苏醒沐浴着阳光。风轻云淡,天空清一色的蓝,也不单调,也不张扬。盛夏清晨的阳光给调研的志愿者带来了夏日的生机,令人心情舒畅。
据悉,为了了解历史风俗影响下的郏县非遗文化传播与发展的实际情况,平顶山学院“青衿之志,履践致远”发展成就观察团于7月23日在郏县安良镇开展“创新非遗产业,传承民族文化”为主题的调研实践活动。本次调研活动旨在了解郏县非遗文化传播与发展的实际状况,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标识,勉励青年肩负起促进非遗文化发展的责任。
查阅资料,线上采访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承载着中国各族人民智慧的结晶。志愿者为了深入了解郏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对郏县特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大铜器和金镶玉展开了调查。由于疫情原因,志愿者线上进行资料查阅,线下到当地进行实地考察。志愿者在线上利用文献典籍、媒体报道、网络资料、线上采访等对郏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大铜器、金镶玉进行了详细调查。据线上收集到的资料显示,郏县大铜器舞最早可追溯至东汉晚期,距今已有1800多年历史,志愿者深刻感受到了大铜器历史文化的深厚。与此同时,志愿者为了了解金镶玉的发展史,提前与当地人民进行沟通,联系到了郏县金镶玉商店店主进行线上交谈。店主说:“金镶玉有很长的演变过程。早在明清时期就有人利用镶和锔两种工艺组合修复茶具或瓷器。在民国时期,逐渐发展成工艺品装饰的作用,逐渐流行并被当做珍品出售,经常被一些达官显贵所看重。”
文化传承,创新发展
为了了解新时期大铜器和金镶玉是如何进行传承与发展,志愿者深入金镶玉工作坊进行深入考察。志愿者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观赏到了不同种类金镶玉工艺品,每一件工艺品巧夺天工,这让志愿者们连连称赞。志愿者还观看了金镶玉手艺人的工作过程,手艺人认真的姿态让志愿者感受到每一件工艺品的制作都包含了手艺人的心血。据了解,郏县金镶玉手艺人对这一传统工艺进行研究与挖掘,其将现代科技和传统手工艺结合,助推“金镶玉”技艺走上新的发展征程。如今,科学技术正在飞跃发展,志愿者了解到部分地区正在探索非遗数字化保护,积极构建数字化的非遗保护与传承模式,促进非遗保护相关工作的扎实推进。郏县大铜器舞如今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被更多的人所熟知、介绍以及宣传。郏县大铜器舞是以鼓、铙、镲、锣等乐器为主的集音乐、舞蹈、体育竞技为一体的综合性民间艺术形式,表现出和谐、健康、团结、喜庆的主题。听起来音律铿锵、风格粗犷,看起来场面壮观、气势恢宏。志愿者通过了解得知,现在郏县各村镇都有大铜器舞队伍,逢年过节和农闲时期,村民们总会聚在一起敲锣打鼓,为生活增添别样的色彩。
今生未来,你我相伴
除了丰富郏县非遗文化浓厚的历史底蕴,其现状及发展前景也值得着重关注,为此志愿者采用线上线下发放调查问卷的方式进行了数据统计。关于“姚庄金镶玉技术的传承与发展现状”这一调查问卷的结果显示,约60%的人了解过金镶玉,但仅有30%左右的人购买过金镶玉,这表明金镶玉的传承与发展仍需努力。据志愿者了解到,自2011年金镶玉制作技艺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以来,金镶玉手艺传承人便积极开展非遗项目进乡村、进社区、进校园等活动,传播金镶玉的文化以及制作工艺,吸引更多年轻的力量加入。与此同时,志愿者关于“大学生对大铜器进校园的看法”发放了调查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对于大铜器在年轻群体中的接受程度,大部分人并不看好,保护意识缺乏、资金缺乏、继承人老龄化等问题都显现出来。“大铜器进校园”活动的开展为郏县大铜器舞向年轻人普及创造了更好的机会,鼓励更多年轻人加入到非遗项目的传承中。为了让大众了解金镶玉有关文化,志愿者在线上通过直播的方式普及金镶玉文化知识以及帮助金镶玉售卖,志愿者生动有趣地介绍金镶玉的发展历史,吸引了很多网友观看直播,效果良好。
非遗文化扬帆,且看吾辈弄潮。志愿者通过调研探究郏县非遗文化历史,深入了解了郏县非遗文化的现状与发展,同时,志愿者将继续走在发扬光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道路上,用自己的青春力量推动非遗文化薪火相传,千古流芳。
http://www.dxsbao.com/news/486038.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