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树新芽”,一次有趣的手工艺夏令营
2017年7月11日,四川农业大学“新桐小组”在雅安市雨城区上里镇开展了“老树新芽”——传统手工技艺的暑期夏令营的活动。
初到上里作乡客,前期调研做问卷
7月7日,新桐小组来到了上里社区服务中心。新桐小组全是由四川农业大学社会工作系2016级学生组成,一共有七个人。上里社区服务中心,是雅安芦山地震之后建的。新桐小组和这边联系后,征得同意,就来到了上里社区服务中心,在这里开展他们的暑期社会实践。
这支不请自来的队伍,可不是不速之客。在暑期还没开始前,小组了解到上里有很多优秀的手工编织艺术,就想做一个关于传统手工艺品的调研,然后再来开展一个教授手工编织技艺的文化课堂。这个文化课堂,老师是由当地的,会竹编,草编的老爷爷来担任,而学生,则是当地的小孩子。我们旨在让老一辈的东西传给新一辈,不要让一些优秀的东西随着时间流逝而消失,让“老树发出新芽”来,保持生机。同时引导小朋友们,在学习老一辈的东西时,不单单只是单纯地接受,而且要加入自己的东西进去,也就是创新。
来到上里后,小组就进行了简单地休整,就开始了实践。在这之前,新桐小组早已做好了整个实践的时间安排表。在前期,小组对上里镇的居民进行调研,研究当地居民对本地的手工编织艺品了解程度。一共准备了100份的问卷,在第一天,一群人,拿着问卷和笔开始走街串巷,“地毯式搜索”,这引起当地人的目光。
在做问卷调查的时候,小组成员就在被访者旁边,对某些被访者不懂的问题进行解释;也对某些不识字和看不清字的被访者进行口头询问,帮助被访者填答问卷。在问卷填答结束后,小组对夏令营活动进行宣传,并留下了有意参加夏令营的小朋友或者其家长的电话号码。在活动开始前,会打电话进行通知。
做完问卷后,小组用SPSS建立了数据库,并录入了数据。
夏令营活动开始,欢声笑语不间断
在7月12日下午四点左右,在上里镇社区服务中心的活动室里,爆发了一阵又一阵来自小朋友的欢声笑语。
四川农业大学新桐小组在这里开展“老树新芽”,传统手工文化暑期夏令营已有两天了。经过第一天的初步认识,今天对于整个夏令营的各个成员来说,少了陌生人之间的隔阂,从活动的一开始,到活动的结束,整个活动的氛围一直高涨,小朋友的参与活动的热情很高。相比昨天,今天又有四个小朋友加入到夏令营。
在下午的二点半,新桐小组成员就已出发,去接今天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人物——竹编老师杨爷爷。杨爷爷是新桐小组“费尽心思”请来的老师,今天是和大家第一次见面。老爷爷和蔼可亲,花白头发。和小朋友的初次见面时,就对所有的小朋友进行“训话”,杨爷爷说:“我也没读过几天书,也教不了你们很多东西,这次来教你们竹编,就是对你们的一个小小的启发,大家以后要多动动手,你们是未来的中国人才,要听老师(指新桐小组成员)的话,虚心学习,以后造飞机,造大炮。”杨爷爷的话,赢得了一片掌声,这是一个农村老人对下一辈的殷切希望,这不仅仅在于竹编技艺无私奉献,也在于竹编技艺的传承。
新桐小组成员拿出在上午就已经准备好的竹编材料,给夏令营的各个小组分发下去,杨爷爷开始教学。可为爷爷准备的讲桌和椅子却是被老爷爷忽略,他没有“高高在上”,而是下来,与小朋友亲密接触,手把手的教学,没有丝毫的不耐。他的这种精神,正是符合这次夏令营的主题,老一辈对新一辈的教导,新一辈对老一辈的传承,让“老树”发“新芽”。杨爷爷感动了在场的所有的新桐小组成员,也赢得了所有学员的尊敬。整个活动室里,小朋友热情高涨,充满着他们的欢声笑语。
当日的活动负责人佳贝在策划今日活动的时候,考虑到小朋友学习东西的耐性,特意增加了“气球创新造物”这个环节,一是避免小朋友光学竹编感到枯燥,注意力不集中,二是给杨爷爷休息的时间。
在这个环节,由小朋友的“兴媛姐姐(新桐小组成员)”来教小朋友,这个环节小朋友们很有兴趣,在活动室里,除了他们的声音,还多了气球爆炸的声音。
这样的日子,在整个夏令营,就没有停止过。
夏令营结束,晚会来纪念
时光总是匆匆,夏令营很快的结束了,也就是到了说分别的时候。拿什么来纪念这个夏令营?来开个晚会吧,来总结我们这次活动吧,新桐小组做出了这个决定。
于是节目排练就轰轰烈烈的展开。那一个个天真的脸庞,那一个个稚嫩的声音,都给小组成员留下很深的印象。
“他们好可爱,好喜欢他们。”不止一次听到过这样的话。每次在街上遇到他们,他们总是很亲切地叫着“哥哥,姐姐”,随着日子一天天过去,彼此之间的感情越发深厚。
晚会那天,所有的小朋友都很开心。新桐小组给每个活动小组都颁发了奖状,发了奖品。就这样吧,就这样已欢声笑语来结束吧。当一切结束时,我们一起合影留念。挥手道别。
作者:王秋 来源:四川农业大学法学院
2017年7月23日
http://www.dxsbao.com/news/49443.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