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经济基础。对于第二、第三产业发展条件不足的农村来说,产业兴旺的核心在于实现农业产业化与农业现代化。在新时代背景下,我国土地细碎化问题越来越突出,如何解决好“三农”问题成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土地细碎化问题是我国农业存在的重要问题,十九大报告中对乡村振兴提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防止耕地“非粮化”的决策部署,7月10日-7月30日,曲阜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星光不负守田人”实践队的全体队员在指导教师孙丕苓老师的带领下,开展丘陵地区耕地利用情况调查。通过沿街访谈的形式,了解丘陵地区农村的土地利用现状。
从农业转型的动力来看,农业结构转型主要分为政府主导型和市场主导型。在政府主导型的农业结构调整中,政府通过组织领导、村干部带动的双重动员方式,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用包装亮点的逻辑推广“现代精品农业”的话语,通过加强组织领导让全乡重视新的产业发展,扶持规模经营主体来替代与分散的、数量庞大的小农户打交道,以此降低政策执行成本,大力发放种植补贴激发农民积极性。政府和集体为小农提供具有公共品性质的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积极打造地方品牌,极大降低小农的农业生产成本,增强其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在市场主导型的农业结构调整中,农业向高值、高劳动需求产品转型,直接提高农业劳动力收入,是农业突破“过密化”和“内卷化”的契机。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小农家庭选择何种家计模式、种植何种作物都是私人性的家庭策略。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塑造当地经济机会,不仅影响农村劳动力的去留和流向,还影响家计来源的每个部分在家庭收入的比重,因此只有当产业发展的经济效益满足小农家庭的发展需求,才能成为小农家庭的发展策略选择并付诸实践。
农业结构调整的基础是小农家庭,要厘清政府和小农的角色与定位。明确地方政府在农业结构调整中的角色和地位,做好为农业的发展提供生产社会化服务。政府作为非市场主体,在不了解市场的情况下,自上而下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如果新产业与地方资源、劳动力条件等不匹配,将会面临较大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背离发展和维护农民根本利益的初衷。但农民可以直接参与市场,他们从事新农业的动力主要来源于市场。小农家庭并非孤立的存在,选择从事某种当前有利可图的农业产业时不可避免要应对市场风险。虽然农作物都会受到不可控的自然风险影响,但是粮食作物与高值经济作物最大的不同就在于面临的市场风险不同,小麦、稻谷等粮食作物有国家最低保护价收购,而水果、蔬菜等高值经济作物要经受市场的考验。
耕地保护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落实耕地保护权责,应调动各方参与耕地保护积极性,完善党政同责,形成全社会参与的多渠道耕地保护补偿体制机制。建议国家层面完善耕地保护补偿相关制度,探索建立省际间横向耕地保护补偿制度,并对经济落后地区耕地保护补偿予以倾斜,提高地方政府保护耕地的积极性。完善并推广实施耕地保护补偿机制,建立耕地保护激励补偿专项基金,着力加强耕地管控、建设、激励多措并举保护。同时,注意耕地保护补偿费与“两违”遏控、“无违建”创建、粮食生产功能区保护和耕地破坏等违法违规用地行为直接挂钩,充分调动村干部和承包户自觉保护耕地的积极性,将耕地保护共同职责落到实处。通过耕地保护补偿机制的实施,建立起镇、村、农户保护耕地的共同责任机制和长效管理机制,增强全民保护耕地意识。建立耕地保护生态补偿机制。鼓励各地统筹安排财政资金,对承担耕地生态保护任务,实施轮作休耕、保护性耕作,发展生态农业和循环农业,有效保护农田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物多样性,或其他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效果显著的农村集体经营组织和农民给予奖补,增加经营主体的比较收益。同时,适时以法条形式明确耕地保护生态补偿的主体、范围、资金来源、补偿标准等,调动全民保护农田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物多样性的积极性;完善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农业生态治理补贴制度,因地制宜推广保护性耕作,健全耕地轮作休耕制度,加快发展生态农业和循环农业。
http://www.dxsbao.com/news/501000.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