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农社工打造竹编课堂:为文化传承尽一份力
我国竹编工艺历史悠远,早在新石器时代,就用竹来编织器具存放物品,它是中华民族劳动人民辛勤劳作的结晶。然而进入21世纪以后,竹编工艺渐渐失去了市场竞争力,出现滑坡,其编织技艺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
7月7日到7月27日期间,四川农业大学新桐实践团队来到四川省雅安市上里古镇,走访了共和村、六家村、四家村等地,调查访问当地村民,探寻当地传统竹编工艺的发展状况,并根据调研结果开展了“竹编课堂”夏令营活动,为文化传承尽一份力。
正在消逝的竹编工艺
“不知道,我不太了解,你去问村里那些老者,他们可能比较清楚。”古镇居民景娇艳说,“竹编这种东西呀,费时费力,还赚不了多少钱,前几年政府组织过一批年轻人统一学习,可作用不大,竹编工艺还是没发展起来,现在啊,我看也只有村里那少数几位老者还得行编咯!”
据了解,上里古镇竹编文化源远流长,竹编曾经是上里古镇居民谋生的主要手段,但随着近几年来上里古镇旅游业的蓬勃发展,竹编文化受到冲击,许多人放弃竹编,选择去古镇上做买卖谋生,竹编技艺由此没落。
景娇艳从前也是专门去学过竹编手艺的,而现在,她在古镇上经营着一家客栈。她告诉我们:“从前编一个背篓要大半天的时间,卖60块钱,但我现在经营客栈,旺季时一天能赚好几千甚至上万,你们说我是愿意编竹编,还是愿意开客栈呢?”
在调研访问的过程中,与景娇艳想法类似的人还有很多,“赚钱少”是上里古镇许多手艺人放弃竹编的最主要原因。快经济时代下,竹编工艺正在消逝。
期望将手艺传承下去
上里古镇竹编工艺的现状引发了新桐队员们的思考,如何在“快”的经济环境下,将“慢”的竹编工艺传承下去?队员们决定开展“竹编课堂”夏令营活动,招收16岁以下的小孩,请竹编手艺人来为他们教授一些简单的竹编编织技巧,使他们认识、了解甚至学会这门技艺,将竹编文化传承下去。
几经周折,新桐队员们终于找到了村里的竹编手艺人杨树发。杨树发,80岁,从小在上里古镇长大。15岁起开始自学编竹器,以前每天都会在古镇上摆摊卖竹器,但近几年已很少出摊了。一进入杨爷爷家里,各式各样的竹器便映入眼帘,有竹篮、竹扇、背篓,还有许许多多小巧玲珑的手工艺品,这些都是爷爷自己编的。
待队员们说明来意后,杨爷爷很是高兴,随手便拿出一根竹条,不出两分钟,一个栩栩如生的喜鹊便出现在了队员们眼前。
“哇!太神奇了!像变魔术一样!”新桐队员胡顺说道。看着大家惊讶的神情,杨爷爷脸上露出了满意的微笑,“既然你们喜欢,我就再多编几个送给你们!”杨爷爷边说边拿起竹条编了起来,“我和这竹编打了半辈子交道,编竹器最难的是打基座,只要基座打好了,其它的地方只要照着这纹路编就可以了,你们看,一按二压三抽,第一条纹路就编好了!”尽管已是八旬之龄,但爷爷那双布满岁月痕迹的双手仍然灵巧有力,一根根看似生硬的竹条,在他手指的舞动之间,迅速柔韧起来,不一会儿功夫,精灵球、小竹篮、咩咩羊等一些精巧的竹器便出现在了新桐队员的眼前。
“现在镇上40岁以下的年轻人,还在编竹器的,几乎是没有了。”杨爷爷望着远方,若有所思地说道,“真希望年轻人能够学习编竹编,把这门手艺传承下去,继续将它发扬光大。”
队员们打心眼里佩服着眼前这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六十年的坚守与传承,杨爷爷从未有过动摇。“竹编这门手艺正是因为有了像杨爷爷这样的传承者,才得以流传下来,大家一定不能辜负杨爷爷的期望,要使竹编这门手艺被上里镇更多的年轻人所知晓、喜爱,要尽全力办好夏令营活动!”新桐团队队长付晟旻说。
竹编课堂散发传承之光
“竹编课堂”夏令营开营,小朋友们积极参加,杨爷爷也如期到达。
“在座的各位都是未来国家的栋梁之才,你们一定要好好学习,争取把家乡的竹编手艺发扬光大!”这是上课之前杨爷爷对小朋友们所说的话,望着满脸期盼的杨爷爷,小朋友们一个劲地点头。
“一按二压三抽,第一个纹路就编好了......”杨爷爷拿着竹编,站在讲台上认真地说着,“你们按照我的步骤来,不会出错的!”
“爷爷,是这样吗?”一个小男孩蹦蹦跳跳地拿着手中的竹编跑上讲台来问道。
“呵呵,不是这样的哩!你这一步压错了,应该压右边这一根!”爷爷抚摸着小男孩的头,边说边给他纠正错误。
看着台下笨手笨脚的孩子们,杨爷爷显得有些焦急。他走下讲台,手把手地教起了孩子们。
“爷爷,这个太难了,我不想编了!”一位小女孩垂头丧气地说。听了这话,许多小朋友都陆陆续续放弃了编织。
“哎!这些小娃娃是学不会咯!”杨爷爷放下手中的竹编,失望地说道。
“爷爷,您别伤心,我跟您学,我要继续编!”一个稍大点的小朋友站起来说道。或许是听了小伙伴的话受到了鼓励,或许是不想让爷爷伤心,又或许是真正喜欢上了这门技艺,刚刚放弃了的小朋友们都重新拿起了竹编,请教着爷爷它的编法,又认真地编了起来。
即使在35℃的高温下,即使竹条被折断,即使手指被竹条划破,可那有怎样?孩子们擦干汗水,接上竹条,用创可贴包上手指,坚持不懈地编着,又一次开始,孩子们信心满满。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在爷爷的带领下,一件件生动灵活的工艺品被孩子们塑造了出来。
“谢谢爷爷!”小朋友们异口同声地说。
连续两小时,爷爷都没有坐下歇过一口气、喝过一口水,他一直在焦急地期盼着、耐心地指导着,他在教室里走来走去,不断用空手模拟着自己编织竹编时的动作,绘声绘色地为小朋友们讲解着。
当被问及“你学会了什么”时,许多小朋友都凑上前来抢着回答,“我学会了编咩咩羊!”“我学会了编竹篮!”“我学会了......”而在一旁的爷爷,看着眼前这些可爱的孩子们,终于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爷爷,我还想学竹编,以后可以去你家找你教我吗?”课程结束后,一位小男孩拉着爷爷问。
“可以,当然可以啊!爷爷随时欢迎!”爷爷回答道。
临走之时,爷爷走过来与我们告别,“谢谢你们这些大学生,让我看到了一点希望!你们一定要好好读书,将来报效国家!”话语虽然简短,但却是爷爷对我们最诚挚的期盼,望着这位老手艺人蹒跚的背影,大家心中感慨万千。
孩子们的坚持,老人眼中的希望,便是竹编课堂散发出的最耀眼的光芒。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者,杨爷爷希望用他的坚守来发扬这门手艺,失落的竹编技艺不仅牵动着杨树发老人的心,也牵动着实践队员们的心。我们期待,泥土芬芳,竹编技艺最终会开出它最灿烂的花朵,老人的传承之梦也终究会在一代代竹编人的坚守与期盼中实现。
作者:胡心悦 来源:四川农业大学法学院
2017年7月25日
http://www.dxsbao.com/news/50952.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