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焰山下的一股清流——“地下长城”坎儿井
近日,华中农业大学赴吐鲁番暑期社会实践团不畏路途的遥远,从汉口站坐了两天的火车来到了火焰山脚下的吐鲁番。都说“理论联系实际”,队员们满怀期待地向着坎儿井民俗园和坎儿井乐园进发,去亲眼目睹那躺在文献和互联网中的“中国古代三大工程”之一的坎儿井。
这是一个有温度的城市。8点的太阳似火烧,民俗园入口处热情如火的阿达西所烤的馕香气扑鼻——尽管如此,但当队员们与坎儿井零距离接触时,还真应了那句“透心凉,心飞扬”。
吐鲁番年平均降水量少而蒸发量极高,这股带来凉爽的涓涓细流是如何绵延了几千公里,为人们所用的呢?两千多年前的新疆人民为了生存繁衍,又是如何仅仅依靠双手打通这水渠的呢?
你也许不知道,智慧的祖先将火焰山以北的天山雪水引到了地势更低的村落,形成了伟大的绿洲文化。而水的载体,正是坎儿井。由竖井、暗渠、明渠、涝坝组成的坎儿井有通风运土、防止水流中途蒸发、调节水温、灌溉植物等作用。
先辈们运用油灯定向、木棍定向等方法,配合着坎土曼、铁锨、辘轳等工具,甚至是畜力来完成坎儿井的建造。美丽善良的导游阿依加玛丽说:“如今科技更发达,坎儿井的保护也更加完善,加固技术的现代化降低了维修人员作业过程中的危险系数。”通过生动、直观的方式,队员们们不禁被坎儿井巧妙的设计构思而折服,它为炎热的吐鲁番带来了生机,是吐鲁番地区人民智慧的结晶、勤劳的丰碑!
下午,队员们采访了坎儿井乐园中的游客。来自南京的张先生表示,虽然吐鲁番高温突破45℃,但坎儿井的暗渠十分冰爽,将手放进清澈的水中,凉意透过指尖,仿佛打通了全身的血脉。而旅途的疲惫也得以缓解,心情十分愉悦,这样的好地方,也会推荐给其他亲戚朋友。慕名而来的很多游客一进到暗渠都连连称奇,被这天然的“避暑山庄”所收买。大多数游客都驻足享受,恨不得时间能永远停留在这一刻。
接待队员们的管理人员用维语与团队里的新疆同学相谈甚欢,他表示,近几十年来坎儿井越来越少,保护坎儿井刻不容缓。据了解,吐鲁番地区坎儿井前五期保护工程已完成,进入了总结阶段,第六期也在争取中。他说,还是有游客往清澈的水中扔垃圾,这让他很痛心。而可喜的是,随着“一带一路”的发展和近年来外地的游客的增多,坎儿井也将受到更多外界人士的关注。他希望,全国各民族能团结一致,共同促进坎儿井的申遗进程。
一条条坎儿井,构成了吐鲁番的血脉,滋养了一代又一代善良、智慧、勤劳的吐鲁番人民。作为连接古今和各民族之间的纽带,坎儿井应该被人们保护和宣扬。虽然烈日炎炎,但是赴吐鲁番小分队热情不减。通过详细地了解,队员们收获颇多,也致力于将这份穿越千年的感动为更多人所熟知。
http://www.dxsbao.com/news/51055.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